第 五 課

教會與政權的結合
 
 

如前面提過,主后三百零四年,羅馬皇帝下令將教會完全消滅,基督徒要選擇背棄信仰或受死。幸好諭令頒下不久,羅馬皇帝即逝世,但他最信任的大臣加里流卻仍嚴厲地逼害基督徒,直至主后三百一十一年,他眼見基督徒在逼迫中日漸眾多,心知逼害是無用的,便頒下諭旨,准許基督徒有限度的信仰自由。主后三百一十二年,加里流、力吉紐及君士坦丁(Constantine the Great, 288-337 A.D.)在三分天下的形勢下,各自力求一統天下。君士坦丁在穆勒威橋一役,以基督教的十字架作軍隊的標幟。他大勝后,便立刻在他統治的境署內停止對基督徒的限制與逼迫。主后三百二十四年他一統天下,便公開支持基督教,并于次年發出通諭,勸告臣民信奉基督教。而他自己亦成為"最高祭司長"。

有史學家認為君士坦丁之所以擁護基督教,是有其政治目的的。因為當時基督徒人數日漸眾多,已成為一股強大的群眾力量。一方面他不能漠視,孤立這些群眾,同時他看到,他們活潑的信仰正是振興和統一羅馬帝國的基礎。

無論君士坦丁的動機如何,基督教在主后三百二十四年后,便進入新的紀元,面對新的機會,也面對新的危機。

君士坦丁登位后,基督教不單成為合法的宗教,更漸漸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教會在各方面都享有特權,例如聖職人員無需當兵,教會產業無需納稅,國家資助教會興建禮拜堂,全國于星期日休息,以方便基督徒崇拜。

君士坦丁去世后,他的兒子更積極的使基督教成為國教。他們在主后三百四十一年下令,禁止異教的祭典,主后三百四十六年下令禁止到異教的廟宇參拜,主后三百五十二年更下令將參與異教祭典者處死。這樣一來,很多心底里依然信奉異教的人便不能不放棄他們的信仰,有些為了利益,更受洗加入教會。在這二、三十年間,軍隊中的士兵及其他公民紛紛集體受洗,教會突然涌入一批并未真心悔改的人,因而將他們舊有的信仰和習慣也帶進教會,于是教會開始越來越世俗化。

首先,教會漸漸變成結構化。君士坦丁有生之年,用統治羅馬帝國的政治結構模式來組織教會。羅馬帝國的政治結構是這樣的:皇帝以下是參議院,參議院之下是總督,然后是省長,之下是城區官員,最下層當然是公民了。在組織教會時,教會內權力最高的當然是"最高大祭司"--即羅馬皇帝,之下是主教議會,議會下是主教長,主教長之下是省主教,主教之下是各區的聖職人員,他們之下是平信徒。當時羅馬帝國分成五個行政區,而教會也同樣分成五個教區。總之,組織架構與政治行政架構平行排列。教會一旦結構化,權力的斗爭便開始出現﹔以往注重的是屬靈的權柄,現在卻加了行政的權柄。最大的問題是,有行政大權的人未必有同樣的屬靈權柄和能力,于是便造成很多教會內部的問題。同時,教會有了權勢,自然會以權力壓逼異教徒,教會竟成為壓迫者。

另一個問題,很多人加入教會是因時勢所趨,并沒有真心棄絕過往的生活方式或宗教生活,這些人漸漸地影響其他信徒,信徒生活再沒有以前那么嚴謹,整個教會也紀律松弛。同時,以往異教的宗教習慣也滲入教會,他們以往守的節期,所持的迷信,往往在教會內披著基督教的外衣再度出現。于是很多信徒開始守很多的節期,崇拜聖人,對聖人的遺物有不合理的迷信。在另一方面,教會的貴族和富有人家多,他們的奢華氣派也影響教會的敬拜生活,于是教會的教堂變得華麗宏偉,而崇拜也很著重形式。總之,教會開始被很多外在的形式、結構和活動所占據,以往對敬虔生活的操練及內在生命的建立,漸漸衰微。

看到這樣的情況,很多信徒為了保持聖潔的生活,認為不能再在世俗化的潮流中浮沉,便毅然退到曠野,遠離人群,遠離過于世俗化的教會,在孤獨中生活,在安靜中透過禁食、禱告,追求聖潔的生活,這便是初期教會修道運動的開始。

在孤獨的修道生活中,有些信徒可說是走火入魔,走上極端的禁欲主義,并且嚴酷的對待自己的身體。不單如此,更有以標奇立異的苦行來贏取崇敬,例如有信徒住在十三尺直徑的木頭上十多二十年,不少人便以他的苦行為聖潔的代表﹔也有以一生不睡眠以表示警醒,于是便發明一眼睡時一眼醒著的生活習慣,而不少人竟又以此為聖潔。同時,在獨處中,修道者開始發現自己內在的黑暗是對付不了的,更是獨力難支的。因此,漸漸地,獨個的修道者便三五成群的聚居在一起,一起生活、敬拜。彼此扶持鼓勵,這樣,團契式的修道主義漸漸取代了獨個式的修道主義。最后,這些團契更日益擴大。聚居在一起的人數越來越多,他們終于成為修道的社群,有他們的組織及典章規條。這種形式的修道運動擴展得非常快,在主后五世紀末已遍布整個羅馬帝國。基督教修道的來由便是這樣的。當然,修道主義出自一種避世的心態,是不健康的,但無可否認,這些修道院往往成為屬靈操練的中心,不少屬靈的典范是由這些修道院產生出來的。同時,漸漸地,本來避世的修道者經過屬靈操練后,也愿意再進入世界,將一生的精神力量傾注在服事教導平信徒上。

基督教成為國教,當然有很多弊端,但亦有不少好的地方。第一,整個羅馬帝國的公民都受到真道的教化熏陶,就算其中有很多沒有真心悔改,他們也漸漸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基督教的道德標准。第二方面,基督教直接而有力地影響了羅馬帝國的法制。羅馬帝國的法律一直以來都不重視個人生命的價值,基督教卻將個人生命價值的重要性注入羅馬的法制中。人的價值不只限于羅馬公民,更包括奴隸、外族及蠻夷﹔同時,女人的地位也大大提高,納妾的惡習受到遏止。奴隸制雖然沒有立刻被廢除,但因為基督徒為愛心的緣故釋放奴隸及買贖奴隸,使奴隸制度瓦解。因為基督徒極力的反對,殘酷的比武賽車受到禁止,人不再像野獸一樣互相撕咬。第三方面,基督教的倫理及宇宙人生觀慢慢的滲入整個文化體系中﹔本來面臨崩潰的羅馬文化因基督教注入的生命力,得以更新和發展,歐洲亦因此沒有因羅馬文化的全面崩潰而進入混亂的狀態中﹔反而,一種新的文化漸漸孕育出來,以后在歐洲開出燦爛的花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