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慈善運動

由于聖靈的善工,就激發教會關懷世人需要的心。這種慈善的精神,就組織了許多機構,例如麻瘋病院、醫院、孤兒院……以及建立許多處理他們業務的工場,以謀改善許多貧苦人的情況。他們關懷備至,對于世人一切的缺乏與需要,都鉅細勿遺的探求出來,沒有一樣世人的苦難不為設法作有效的救治;沒有一樣怨屈不公之事,不圖補救之方。

費思革教授(Professor Fiske)從基督教的世代中,看到社會有一種趨向,就是自私心的削弱,同情心的加強。但是他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其轉變的動力乃是在聖靈。白萊斯氏(C. Loring  Brace)探索人道精神的發展成為一種道德的力量,乃在人類歷史裡某種時代顯明出來。史督爾博士(R. S. Storrs)說,基督聖道產生了一種關于人的新觀念,就是一種新的責任觀念。人類乃被視為在本質上是可貴的,因為他先天的價值,乃被關愛;又因他值得幫助與拯救,複須為其造福。例如,據非洲內地會多次報告,許多在美有高額薪金,優越職位的人,竟愿舍棄,到非洲荒巒地區,去當教員、醫生、護士,不僅歷盡艱苦,而且遭遇危險,甚至因此喪命﹗但因聖靈感動,仍有人勇往直前。因為在人裡面有神聖的愛,所以對于弱者要表示格外的柔和;對于被剝奪繼承權的人要格外關顧;對于貧苦的人要格外照料;對于不幸而受苦的人,要格外同情;對于聾啞、瞎眼、神經失常、殘廢的人要格外體貼;對于殘酷不仁,恃強凌弱的事,要格外反對。真正虔誠的努力,所關切的,乃旨在謀世人今生的生活更有幸福,更為光明;而在將來還要更為圓滿。誠如雅各書說︰「在上帝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原文為Religion),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一27)。「虔誠」(宗教)不是「坐而論道」,而貴在「坐言起行」。所以不是閉戶修持,「獨善其身」;而乃應當更為活躍(Peripatetic)。主耶穌基督在世之時,斥責那些口是心非,假冒為善,只能坐言,不能起行,「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 (提后三5)的法利賽人。他屈尊降卑,深入民間,席不暇暖,宣道醫病,多行善事。所以教會不可僅是空談,還要格外實際,多做慈惠的工作。要謹守主訓,效法基督,「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太二○28;可一○45)。藉著聖靈的感動與引導,仰仗他推進的大能,激發我們一種新的愛心,要服事他人,造福社會。

由于人道主義(humanitarianism或稱博愛主義)事工的發展,使我們發現教會事工的新意義。由于聖靈的激發與引導,在這個惡貫滿盈的世界,教會要努力完成其親親仁民的事工。由于聖靈的激勵,教會對于這方面的工作,因為世界的苦難深重,各方面的要求紛至沓來,大有不堪應付之感。吾人益當本「人溺己溺」,「愛人如己」之忱,群策群力,救苦濟難,以彰顯主愛,榮神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