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字义解经之代表
I 游斯丁 (Justin Martyr,100-165 A.D.)
游斯丁为巴勒斯坦示剑人,辩道家中之巨擘,未归主前醉心柏拉图的思想;归主以后,以勇敢大无畏之精神为主证道,后更殉道。他对末世论之信念是:将来会有肉体之复活;主必再来;将来有千禧年国度;基督将会执行全人类的审判;认为教会与以色列是同一的,并相信神对以色列的应许,将由教会承受。
II 爱任纽 (Irenaeus,130-200 A.D.)
爱任纽为士每拿人,早年受教于波利甲,深受波利甲的思想影响,爱任纽与约翰、波利甲同样强调基督徒的爱心。后因遭逼迫,迁居里昂(Lyons),任该区主教。他重视传统,主张婴孩要受洗才能洗去原罪。主要著作有《反异端》(Against Heresies)和《使徒宣道论证》(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Apostolic Preaching)等。他对末世论之信念为:世界历史分为七期,一千年为一期; 七期过后为新天新地;第七期为千禧年国度;他相信有复活及审判;教会即以色列;主会再来。
2灵意解经者之代表
I 俄利根(Origen,185-253 A.D.)
俄利根生于亚历山大的一个基督教家庭内,自幼便钻研希腊哲学。青年时被亚历山大的革利免之声誉所吸引,终成了他的得意弟子,十七岁已接师钵任亚历山大圣道学院院长。他的神学思想深受希腊哲学影响,但对神之信念很保守。可惜解经法属寓意(灵意)派,有“寓意先生”之称。他对末世论之看法甚受其寓意解经所影响,他认为:神的国度指神在人心中作王;复活乃指属灵的复活,非肉体的;不会有千禧年国度。
II 狄尼修(Dionysius of Alexandria,190-265 A.D.)
狄尼修是俄利根之杰出门生,后来成为亚历山大圣道学院院长。他的解经法亦是寓意派。末世论之立场与俄利根一样,不相信人有肉体之复活,不相信在地上有千禧年王国产生。
III 奥古斯丁 (Augustine,354-430 A.D.)
奥古斯丁是旷世难逢的神学家,他在米兰大学任修辞学教授时, 深受安波罗修主教所影响。信主后在北非希坡任主教。著作甚丰,着有百多本书和五百多篇讲章,均为不朽之作。其寓意解经法深深影响他对末世论之看法。
从《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的内容显示,他不相信地上有千禧年王国。所谓千禧年,就是指主道成肉身后至撒但背叛前这一段期间。而道成肉身后是教会时期开始,撒但在十字架救赎成就时巳被捆缚;国度是属灵的;他相信人会有肉身的复活;他的末世论可说是“无千禧年派”立场;他视教会即以色列。
从奥古斯丁开始,无千禧年派便成了教会的信念,直至中世纪,前千禧年派学说被视为异端。他们认为那只是犹太人的梦想,是无法实现的梦幻。到改革时期, 马丁路德亦斥之为异端。当时相信前千禧年派之信徒如重浸派(Anabaptists)均受到逼迫。
在伯可夫(Louis Berkhof)的《基督教教义历史》(History of Christian Doctrines)一书的论述中曾作以下的描述:
在中古时期,千禧年的信念普遍被当时教廷所拒绝,且被视为异端。虽然,在一些教派中仍会有此起彼落的千禧年盼望,但他们的影响不大。在第十世纪时,世界末日快将临到之思想传得很广泛,然而,人只联想到敌基督之即将临,但却极少人将它与千禧年相提并论。当时基督教的艺术品常取材自末世。一首名为“Dies Irae”的诗歌即以将临之审判,配以较恐怖的音乐为背景;而画家亦在画布上描绘世界的末日情景;作家但丁(Dante)则在他的作品《神曲》(Divina Commedia)中详述地狱之情形。
到了宗教改革的时候,千禧年的信念仍然为改革派教会所拒绝。然而,在一些教派如宗教狂热的重浸派及“第五王朝的人”(Fifth Monarchy Men)等,千禧年之教义更具体地建立及复苏。马丁路得曾带嘲讽地排斥千禧年之“梦”,谓在审判前基督到地上作王是荒谬的。在奥斯堡信条(Augsburg Confession,Art XVII)中,他毫不留情地批判那些“仍散播着犹太人的观念,说在死人复活以前,义人要在地上的王国作王,恶人则在各处被征服。”在第二瑞士信条(Second Helvetic Confession),第十一章中说:“此外,我们亦要斥责那些塑造犹太人梦者,谓在末日审判之前,在地上会出现黄金时期,属神的人要承受国度,他们的仇敌将被踏于脚下。”(注1)
3后千禧年派的兴起
此派亦源自奥古斯丁的理论,所不同者乃主张这世界在主再来前会有一千年的盛世,罪恶会止息,信主的人数远超过不信的,这世界会有太平,实现“基督化”的境界。主要倡导者是英国蓝默派(Landmarkers),如白力文(T.Brightman),着有《启示中的启示》(The Revelation of Revelation,1607);芬殊(H.Finch),着有《犹太人的呼声》(The Calling of the Jews,1621);奥云(J.Owen,1651),他曾在国会演说,谓千禧年国度已告开始;韦白(D.Whitby,1638-1726),着有《新约诠释》(Paraphase and Commentary on N.T.,2 vols)等。而在美国方面,觉顿(Joseph Cotton,1585-1652),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1708-1758)以及贺智(Charles Hodge),施特朗(Strong)等皆此派代表。
4前千禧年派的重现
因中古时期高举无千派,而将前千派列为异端,所以此派沉寂了一段时期。重浸派本属前千派,故亦因而受到逼迫。其后英国的清教徒柯士德(Joseph Alsted,1588-1638)及米德(Joseph Mede)于1627 年着有《启示录之钥》,艾云(Edward Irving,1792-1834),达比(J.N.Darby,1800-1882);美国的米拿(W.Miller,1782-1849),司可福(C.I.Scofield, 1843-1921)等学者皆为其中代表。
5问题讨论
下列学者的未世论,有哪些是明确地从圣经来的?哪些是与圣经教导相吻合的?哪些只属人的传统或学说?哪些不一定是真的?哪些是与圣经所载有出入的?
游斯丁
爱任纽
俄利根
奥古斯丁
狄尼修
注释
1. Louis Berkhof, History of Christian Doctrines, p.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