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份 启示录概览

1引论

启示录一书是一卷十分特别的书,它混合了三种不同的体裁:就是书信(第二及第三章)、预言(启一3)和启示而写成,启示录与其他启示文学不同之处是:它有明确之作者,并非冒名写成的;内容是乐观的,主基督终必得胜,而其他非基督教之启示文学则为悲观的;启示录是用实际事物去描写,绝非纯粹幻想、抽象之作品。

2作者

早在第二世纪,游斯丁、特土良、俄利根等教父肯定启示录的作者为使徒约翰,直到第三世纪,俄利根之学生狄尼修(Dionysius)才提出质疑。不过,根椐下列因素足证使徒约翰乃本书作者:

I   作者宣告其名字乃是约翰,是曾目睹主之受难及复活者,又自称他是在拔摩岛上写成该书的。这正与教会历史记载使徒约翰在晚年被放逐至拔摩岛之说完全吻合。

II  从启示录第二至三章作者对教会之责备和鼓励的话来看,作者必定是一位很有身分,且为众教会所认识及敬重之长者;到底那一位“约翰”具备这身分?只有使徒约翰!

III 作者一定是小亚细亚七教会所熟悉的长者,否则他绝不会只介绍自己是约翰而不加解释的。

IV  本书跟约翰其他书卷虽有不同 ,但也有不少相同之处,如他形容主基督为有位格之“道”(Logos)、“羔羊”、“活水的泉源”及“生命的泉源”等,都是在其他使徒之作品中找不到的。

3写作年代

早期教父爱任纽、亚历山大的革利免等认为本书写于杜米仙(Domitian,主后九十五年)期间,另一些学者如魏斯科(Westcott)、莱特弗特(Lightfoot)等则认为本书写于尼禄王统治期间。从内证及外证来看,本书应写于杜米仙统治期间,因为在第二至三章提及之教会失去以前爱心,不冷不热,又有错误道理产生等,显示这些教会成立已经有一段日子;而保罗第三次旅程却是在公元五十三至五十七年间,小亚细亚教会正值萌芽及发展期间,不可能有以上现象。尼禄王的迫害只限于罗马附近,但杜米仙之迫害范围则较广。启示录提及士每拿教会受迫害,世人拜兽现象,在杜米仙期中之百姓较易领会,因当时正积极推行罗马子民要向罗马皇敬拜之政策。

4写作目的

在面对罗马皇帝之逼迫下,约翰写这书信鼓励在受逼迫之信徒要有坚定信心,因为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主的。作者并提醒受患难之信徒不要退后沉睡,同时藉着“主基督掌管一切”这信息来指出杜米仙并非主也非神。

5启示录的四种可能解释法

启示录是一卷充满着异象和表象(symbols)的书,一般信徒不敢碰它,甚至不少神学院亦不会深入教导它。自古以来,研究启示录的学者有四种不同的解法:

I 寓意理想主义观(Idealist Interpretation)

这种立场认为启示录之异象和表号只不过是用来寓意邪恶和善良之间不断的争持,但最后良善的必得胜。这解释在第二世纪已开始为不少新派学者所接纳,当时信徒在逼迫下,久未见千禧年国度实现,所以觉得“千禧年”不应按字义解释,逐渐地书中很多地方也不按字义解释了。但这解法明显贬低了圣经的权威及神在圣经中预言的意义。

II 持续历史观(Historist Interpretation)

这观点认为启示录描写使徒约翰开始直至世界末了的历史,七印、七号、七碗等都会表象性地(symbolically)在历史中发生。这种解释法在十二世纪已开始 ,到了宗教改革时 ,有人将兽解释作教皇,谓天主教必被推翻;亦有人将兽解作莫索里尼(Mussolini)、希特拉等。这种解经法是十分主观的,且很易引起天主教反感。在历史中我们亦很难找到启示录已实现于历史之迹象。

III 已实现观(Preterist Interpretation)

为了抗衡改革宗对天主教不利之解释,一个西班牙的耶稣会学者雅斯撒( Alcasar)便提出启示录之内容都是跟第一世纪有关。它主要是说及罗马帝国(兽)迫害教会(受迫害之女人),但最终教会必得胜。这解经亦十分主观和牵强,将撒但彻底毁灭只看成是罗马之败亡,更是贬低了神的绝对主权,这解释亦令启示录对今天信徒毫无关系,亦无法带给我们永恒之盼望。

IV 未实现观(Futurist Interpretation)

这观点强调启示录之预言性质,主张第四至廿二章均未实现,第一章是过去的事,第二至三章是现在(教会时期)的事,第四章开始是记载到将来(教会被提后)要发生的事,直记到主再来毁灭撒但的权势,建立千禧年国度,最后彻底消灭了罪、死及撒但,将所有信徒带进新天新地,直至永远。所以,按这观点来说,第六章后的灾难乃是在教会被提后发生。反对此说者最主要反对理由是,既然第四章开始与教会无关,为何要置于圣经中?为何要给信徒阅读?这信息对当时受逼迫之信徒又有何意义?笔者接受“未实现”之解释,但认为在应用上却是直接与各时代信徒息息相关,理由如下:

a.所有圣经预言均有明确历史背景,而预言内容虽是将来,但却能直接给予当时及所有时代的信徒很合宜及极大的安慰与盼望。

b.第六章开始之大灾难是人类历史从未出现过的。

c.第四章至二十章“教会”一词(或有关比喻)再也没有出现,直到廿一章开始,“新妇”及“教会”等名词才复出,而有关主的见证人方面,这时强调的,只有以色列的十四万四千,其他各地忠心、为神所重用之主的仆人及基督教团体却只字不提,这是直至现在仍未发生过的(除非教会被提了)。

d.启示录明显提及教会要被提,但何时被提?若启示录没有提及,则整本圣经亦无提及了。

6钥节

以整本书结构而言,一章19节是钥节,其中“所看见”的乃指过去的事,“现在”乃指教会时期的事,“将来”乃指教会被提后,末世之事。此书虽为末世之预言,但仍有“七福”出现,包括一章3节、十四章13节、十六章15节、十九章9节、二十章6节、廿二章7及14节等。

7启示录与但以理书七十个七的关系并末日境况

但以理书九章24至27节提及七十个七的异象,其中第七十个七跟我们特别有关,所以在这里简单一提。但以理书在这方面的预言是封闭的(但十二9),启示录却是展开的。

8内容纲要

I 约翰所看见(过去)的事(第一章)

这一章可以说是整本书的导言,让读者明白启示录是要说些什么和为什么要读这书。约翰在这章内提及主不同的名称和主的威荣,以鼓励信徒在患难中仍要倚靠主,他也提及主所成就的工作和要再来的应许,以增加他们的信心,给与他们盼望。

a.序言(一1-3)

启示录之内容是有关耶稣基督的启示,是关于将必快成的事 。所谓“启示”(’Aποκαλυψιs)乃从两个希腊字而来,“Aπο”有“远离”的意思,“καλυψιs”则有“隐藏”之意 ,合起来就是“远离隐藏”,就是神把人无法靠自己的方法明白之隐秘显示出来,这就是神的启示了。至于来源方面,神的启示乃是天使传给约翰记录下来,指示主的众仆人的。第三节说出主启示的目的:给我们去念(传讲)、去听及去遵守的。

b.收信人问安语(一4-8)

从一章4、11节来看,这书本来是给七教会的,为何只给这七教会?因为这些教会与约翰有密切关系,且与君王之敬拜有关。同时,他们能代表着各世代、各类型之教会,教会之名字在原文中似乎针对着教会历史之不同时期来说,但各教会之特色则概括了各种教会及信徒而言。还有“七”乃有“完全”、“所有”的意思,换句话说,它是给所有信徒的。(参二至三章“凡有耳的,就应当听”一句)

约翰为这书作了一序言后,便开始向他们问安,这正是当时书信的特色。其实,整本启示录就是以一书信形式出现。在这段经文中,约翰不单把收信时之对象讲明,也强调了神的永恒性(一4)及主权(一8),同时又强调主耶稣成就了的工作和身分(一5-6),以坚定信徒的信心。问安语显示神乃三位一体的(一4-5)。

c.人子的异象(一9-20)

在这段经文中,约翰向七个教会解释他为何写这信给他们。他说信的内容并非他在被放逐时默想出来的,乃是主耶稣亲自向他显现,叫他把所看见的一切异象写下来的(一11、19)。换句话说,这是神对信徒讲的话,不是约翰的话,所以我们要留心内中之警告、提醒和安慰。

II 现在(教会时期)的事(二至三章)

七封信有不同的信息,是针对不同地方教会之需要而写,内容主要的信息却是一致的,就是信徒在患难逼迫中要坚忍,凡忍耐到底的,必然得胜,而且也会从万王之王手中得到赏赐。凡在真道上妥协的,必会受到主的管教!所以这七封信同时有责备、安慰和鼓励的目的存在,而每封信之应许乃为鼓励信徒按信内所劝导而行而发出的。下列图解乃其中内容之概览:

经文

教会

对基督之描写

赞许

责备

劝导

应许

二1-7

以弗所

右手拿着七星

在七个金灯台中行走

劳碌、忍耐、不容忍恶人,试验假使徒,恨恶尼哥拉党

把起初爱心离弃了

回想,悔改,行起初所行的(否则把灯台挪走)

必将乐园生命树的果子赐给他吃

二8-11

士每拿

那首先的、末后的

忍受患难、贫穷

 

务要至死忠心、不要怕

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

二12-17

别迦摩

那有两刃利剑的

坚守主的名,没有弃绝真道

服从巴兰教训和尼哥拉党教训

悔改(否则被口中的剑所攻击

必得隐藏的吗哪,在白石上的新名

二18-29

推雅推拉

那眼目如火焰、脚象光明的铜的神之子

行为、爱心、信心、勤劳、忍耐、善事

容让耶洗别的教导(奸淫、吃祭物)

悔改,持守已经有的

赐权柄、制伏列国、得晨星

三1-6

撒狄

有神的七灵和七星

未曾污秽自己衣服的

按名是活其实是死,行为无一样完全

回想、遵守、悔改、儆醒(否则主临如贼一样)

得穿白衣,名字不会在生命册涂抹,在父和父的众使者面前认他

三7-13

非拉铁非

那圣洁、真实、拿着大卫的钥匙

遵守主道,没有弃绝主名

 

持守所有的

(免去试炼)在神的殿中作柱子,他上面有神和神城的名

三14-22

老底嘉

那为阿们的、为诚信真实见证

 

不冷不热(必从我口中把你吐出)

向主买火炼的金子、买白衣、买服药、悔改、发热心

在宝座上与主同坐

以上七个教会不独是第一世纪末实实在在的小亚细亚之教会,在我们仔细留意书信内容及每个教会之名字(希腊文原意)的时候,我们也发觉到它们与下列七个教会历史之发展十分相似,分列如下:

教会

字义

时代

解释

以弗所

可爱慕

可爱

使徒教会

主后30-312年

教会热心爱主和广传福音

士每拿

没药

受逼害教会

主后100-312年

罗马政府积极逼害信徒

别迦摩

结婚高升

国教时期

主后313-590年

君士坦丁宗教自由,最后将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与政治拉上关系,主教势力日增

推雅推拉

继续献祭

教皇掌权

教会黑暗时期,拜圣像、赎罪券及其他错误教导纷纷产生

撒狄

逃脱出来

宗教改革

教会纯正的信仰得以保存,脱离教廷的败坏教导

非拉铁非

弟兄相爱

复兴宣教

著名奋兴布道家如约翰卫斯理、怀特腓德、芬尼、 慕迪、司布真等,兴起宣教事业

老底嘉

人民的权利

人民的自由

近代教会

20 世纪

教会受物质主义、人民主义影响,变得不冷不热

III 末后必成的事(四至廿二章)

这是一般解经家最感头痛,也是信徒最感困惑的经文。然而,读者若能把握到各表象标志(symbols)的意思,定一解释立场 ,则会较清晰。笔者过去曾跟随三位不同立场之教授研读启示录 ,发现“未实现观”是最具说服力、且最合理的。然而,在应用方面,笔者却认为其信息是针对任何活在现实景况中,特别是活在苦难中的每一信徒来说的。

这段经文有两个特色,清楚这些特色者对了解经文必有很大帮助:

a. 天上及地上的事互相交替:

地上的事

天上的事

六1-七8

八7-十一14

十一19b

十二12-十四20

十六1-十八24

十九17-二十15

四1-五14

七9-八6

十一15-19a

十二1-12 (十四1-5)

十五1-8

十九1-16

b. 不少写作上的“回笔”(Retrospective)或复述片段出现

这是不少作者写作之技巧,因为“一枝笔不能写多头的故事”,在本段中,约翰曾数度加入“回笔”之插段,包括有七章1至17节,十章1至11节,十九章,十二章1至14节,十七章1节至十八章24节。

IV    教会时期过后,有什么事发生?末日有何异象?

a.天上的敬拜(四1至五14)

作者在第四章把我们的注意力带到神面前,指出他是宇宙的主宰,大而可畏,圣洁而有威严,叫人有一个感觉,就是世界历史的改变,都不能改变神是主宰这事实,他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到了第五章,内容转到那得胜的羔羊身上,这羔羊(主耶稣)是配展开七印封住的书卷。这书卷就是神对将来历史的计划:恶人会怎样被刑罚,神的国是怎样在最后完全实现。故此,当受迫害者读到这里,他们已得到一个很大的安慰和提醒,历史将会按神的计划而完成,神的国必完全实现。

b.七印的刑罚(六1至八1)

七印、七号、七碗之关系,从内容看来,应是顺序发生,三期刑罚一期比一期严重,第七印的内容等于七号,第七号的内容等于七碗。第一印骑白马者象征得胜,他不是基督(因其余的马均与刑罚有关),乃是敌基督,他在大灾难的前三年半统治全世界(参但九27)。第二印开始进入大灾难的后三年半时期,世界会连续不断的出现战争、饥荒及瘟疫。第五印中之殉道者应指在大灾难期中信主受害者。到了第六印,整个宇宙均受影响,那六样天然的大灾难带来一个非常可怕的场面。此期间,大灾难出来了两帮人,十四万四千应指以色列人,“各国各族各民各方”的人则指被提了的教会,因为圣经清楚列出十二支派名字,又用“从各国各族各民各方来的(属羔羊的)”形容教会信徒,以别于以色列人。前者在地上,后者在天上。而且十二支派虽已不存在,但无人可保证这制度不会复兴。同时人纵使不能分辨何人属于何支派,但神却能够。

前一批人亦是在大灾难中信主者,因教会一词不复出现,应在大灾难前已被提了。这里提及“各国各族各民各方”的人乃是“站在羔羊宝座前的”,明显是在天上。

c.七号的刑罚(八2至九21)

当羔羊揭开第七印的时候,天上完全寂静有半小时,这是暴风雨的前夕,更严厉的刑罚要临到世界了。总括来说,七号的灾难比七印厉害得多,七印死了地上的四分之一人,但七号则死去余下的三分之一人,经过七号后,地上已死了一半人口了。以下是七号的总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地三分之一

被烧

地树三分一被烧

草全被烧

海三分之一

变血

海产

三分一死

三分一坏

水三分之一

变苦

多人死

日月星三分一变黑

三分一

白昼

黑夜

没有光

蝗虫

从无底坑出

无印记者

受痛苦

伯拉大河

四使者

杀三分一

主作王

七碗

神的忿怒临到外邦

六号虽然严重,但其余的人仍不肯悔改,仍拜偶像、行凶杀、邪术、奸淫、偷窃、并拜鬼魔的事,可见人心之刚硬。

d.第七号来临前之序幕(十2至十一1)

正如约翰在描述第七印时的刑罚一样,讲完六样灾祸以后,他并没有立刻讲第七样,一方面为补充上文,描写六号期间所发生的一些事,一方面为补充上文,描写六号期间所发生的一些事。另一方面则引进下文。这里介绍的,是大力的天使赐下小卷给约翰,又叫他吃下,吃后约翰觉得口甜而腹苦,有能力再说预言。另一方面,约翰又介绍了两个见证人受害及复活的情形,清楚阐明了神的心意,乃是能见到人归向他,从而出死入生。

e.第七号来临及其带出之主要人物(十一14至十三 18)

六号过后,约翰听到天上大声宣告神的国建立在地上,另介绍了大灾难后半期七位主要人物:

怀孕的妇人──以色列(要受灾难)

大红龙──魔鬼(攻击主及以色列)

男孩子──耶稣基督(复述主受迫害)

米迦勒──天使长(率天使与龙及其使者争战)

妇人其余的孩子──以色列中敬畏神的人

海中之兽──敌基督,战胜列国

地中之兽──假先知,连同敌基督逼害信徒,他是披着羊皮的狼

f.大灾难的情景(十四1-20)

在带出七碗的刑罚以先,约翰先介绍大灾难过后的情景:

十四万四千的胜利,主基督降临与他们一起享荣耀。

天使传永远的福音给各国各族的人。

大巴比伦(不信者势力大本营)倾倒,受兽印者要受硫磺火湖之苦。

在主里而死之人的福气:息了劳苦,作工的果效随着他们。

庄稼的收割:特别指着主基督得胜后第二次再来时对世人之审判来说的。

g.七碗的刑罚(十五1至十六21)

当交代完大灾难以后之情景后,约翰便将读者带回到大灾难期中最后七碗之刑罚上去。七碗内容如下:

第一碗:拜兽之人生毒疮。

第二碗:海水变成血。

第三碗:河水变成血。

第四碗:日头热得烤人。

第五碗:兽国变成黑暗,拜兽之人痛极。

第六碗:伯拉大河水干,让众王进哈米吉多顿大战。

第七碗:天地改容。

h.“大巴比伦”之命运(十七1至十八24)

“巴比伦”城在十四章8节已被约翰预言要倾倒,十六章17至19节再次提及她的毁灭,且讲明是在最后一碗发生的(十六17)。但上述两处经文并没有解释“巴比伦”是什么,从耶利米书五十至五十一章之比较来看,它极可能是旧巴比伦城的重建,但却是拜偶像(淫妇)、政治和商业之中心。它可能是一国之首都,掌握着世界经济命脉,是与神为敌,也是逼害信徒的。它后来可能因利益之利害关系被敌基督恨透,且被敌基督毁灭。世人为财为利明显受了它的迷惑,在她被敌基督灭亡后仍为它哀恸。

i.千禧年国度(十九1至二十15)

大灾难过后,天上的天使及圣徒一齐欢呼赞美,众长老、活物和群众在神宝座四周也回响,同声赞美神(十九1-6);跟着便是羔羊的婚筵,教会(新妇)要得荣耀。婚筵过后,羔羊(主基督,即新郎)要亲自降临地上,大败敌基督,将敌基督、假先知活活的扔在烧着的硫磺火湖里,撒但会被缚一千年(千禧年期间)。极可能,以色列的全家归主就在这时发生。千禧年过后,撒但再迷惑人,结果被扔在火湖里,永远受苦。白色大宝座之审判就在这时发生,不信者要复活受审,决定其命运。

j.新天新地(廿一1至廿二21)

我相信这是神重新创造的天地 ,在这里,七(七代表完全)样不好的东西都不见了 ,包括海(兽之源出地,罪恶之表征)、眼泪、死亡、悲哀、哭号、痛苦、不好的回忆(以前的事)。人与神之间有完全和好的关系,如在伊甸园一样。新耶路撒冷是新天新地的焦点,圣经用最美的东西去形容它,其实也不能尽表其美。谁可享受这丰盛生命?只有在羔羊生命册上有分的人。神是天地的主,他终要得胜,将他的子民从黑暗带入光明中。这对信徒是何等大的鼓舞?我们留恋什么?难道还有其他东西、其他地方更值得我们响往吗?

9总结

启示录是信徒不可不阅的书,它不独宣告神的主权,也宣告神的信实── 一切到现在还未应验之预言皆会一一在启示录所载之时期应验。此外,它还可以对下列难题提供肯定答案:

I 为何有无辜者受苦?

在公义主神的计划及权能中,绝对没有“无辜者受苦”这回事的,一切均会在末日大审判中了断。

II 为何神容许恶人嚣张?

这只是短暂时间而已,恶人、撒但及其爪牙最终要灭绝。

III 今生已经那么苦了,为何还需要永生?

神应许的永生是“没有死亡、罪、哭号、疼痛、哀恸”的,甚至连痛苦的回忆也会过去的,且是永恒的,可见那亦是丰盛的人生。

IV 这世界将会有何遭遇?

这世界在末世将会有接二连三的灾难,经过七号后,世上将有一半以上的人死亡,七碗以后,死伤人数将更多。然而,灾难过后,世上将会有一千年的太平日子,主基督与众圣徒将从天降临世上作王。千禧年过后,世界会遭毁灭,但神会造一个新的天地。

启示录不独对苦难中之信徒提供无比的盼望,它也提醒我们不可贪恋这世界,因世界一切转瞬即去,唯独神赐的才是永恒,我们应及早将短暂、会朽坏的钱财、时间、恩赐投资在神国度事工上,以换取有永恒价值的东西。另一方面,当我们见到拜兽者将来之痛苦,及在生命册上没有名字者之悲惨结局时,我们应及早将福音传出去,领人归主。

10问题讨论

1.启一章19节暗示本书分成那三个段落?你能说出那一章所载是属过去的?那些章属现在?那些章属将来必成的事?

2.神对每一教会之自我介绍、称赞、指责及勉励(二至三章)对你有何意义?

3.试列出七印的内容、意义(六至七章)及对你之意义。

4.试列出七号的内容、意义(八至九章)及对你之意义。

5.末世期间有何特别人物?他们所扮演之角色是什么?(十二至十三章)

6.试比较受神印者与受兽印者之分别。这比较对你有何提醒?

7.七碗之内容是什么(十五至十六章)?对你有何提醒?

8.“大巴比伦”是谁?它会有何遭遇?罪人对其遭遇有何反应?请分享你的感受。

9.主降临地上后做了些什么?这对你有何安慰及提醒?

新天新地与今日之天地有何不同?有何不好的东西不再出现?你响往这新天新地吗?为什么?

有关末世论参考书目

教义历史

Berkhof, Louis. History of Christian Doctrines. Wm. Eerdmans, 1955.

Bethune-Baker, James F. An Introduction of the Early History of Christian Doctrine. London: Methune & Co., 1923.

Danielou, Jean. The Development of Christian Doctrine before the Council of Nicaea. Chicago: Henry Regnery Co., 1964.

Kelly, John N.D. Early Christian Doctrines.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58. Morris, Leon. Apocalyptic.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1972.

历史前千禧年立场

Alford, Henry. The Greek Testament. New Edition. 4 vols. London: Longmans Gree & Co., 1894.

Frost, Henry W. The Second Coming of Christ.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Eerdmans, 1934.

Ladd, George E. The Blessed Hope.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Eerdmans,1956.

______. A Commentary on the Revelation of John.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Eerdmans, 1972.

______. Crucial Questions About the Kingdom of God.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Eerdmans, 1952.

______. The Gospel of the Kingdom.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Eerdmans, 1959.

______. The Presence of the Future.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Eerdmans, 1974.

Reese, Alexander. The Approaching Advent of Christ. London: Marshall, Morgan & Scott, 1937.

West, Nathaniel. Studies in Eschatology: The Thousand Years in Both Testaments.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1889.

时代前千禧年立场

Blackstone, William E. Jesus is Coming.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1908.

Chafer, Lewis Sperry. Dispensationalism. Dallas: Dallas Seminary Press, 1936.

______. Systematic Theology. Dallas: Dallas Seminary Press, 1947-48

第四册,末世论部分。

Feinberg, Charles L. Premillennialism or Amillennialism? 第二版,Wheaton, Illinois: Van Kampen Press, 1954.

Hoyt, Herman A. The End Times. Chicago: Moody Press, 1969.

Lindsey, Hal. The Terminal Generation. Old Tappan, New Jersey: Fleming H. Revell. 1976.

______. The Late Great Planet Earth. Grand Rapids, Michigan: Zondervan, 1970.

Pentecost, J. Dwight. Prophecy for Today. Grand Rapids, Michigan: Zondervan, 1961.

________. Things To Come. Findlay, Ohio: Dunham, 1959.

Ryrie, Charles C. Dispensationalism Today. Chicago: Moody Press, 1965.

Walvoord, John F. The Millennial Kingdom. Findlay, Ohio: Dunham, 1959.

________. The Rapture Question. Findlay, Ohio:Dunham, 1957.

后千禧年立场

Boettner, Loraine. The Millennium. Philadelphia: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 1957.

Brown, David. Christ's Second Coming, 6th Edition. Edinburgh: T.& T. Clark, 1867.

Hodge, Charles. Systematic Theology. New York: Scribner's,1871.

Shedd, W.G.T. Dogmatic theology. New York: Scribner’s Sons, 1988.

Strong, Augustus H. Systematic Theology. Philadelphia: Griffith and Roland Press. 1907.

Warfield, B.B. Biblical Doctrin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9.

无千禧年立场

Allis, Oswald T. Prophecy and the Church. Philadelphia: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 1945.

Berkhof, Louis. Systematic Theology.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1941.

_________. The Second Coming of Christ.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1953.

Berkouwer, G.C. The Return of Christ. Grands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1972.

Cox, William E. Amillennialism Today. Philadelphia: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 1972.

Hendriksen, William. More Than Conquerors. Grand Rapids, Michigan: Baker Book House, 1939.

Hoekema, Anthony A. The Bible and the Future.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1979.

Morris, Leon. The Revelation of St. John.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1969.

回到最前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