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兩個半得救了

有一個關於美國著名布道家慕迪(Dwight. L. Moody)的故事。講到他剛從一個福音聚會中回來,有人問他聚會的效果如何。

他回答說: 「很好。」

「有人得救嗎?」那人繼續問。

「有,」慕迪先生答道,「有兩個半得救了。」

問話人笑著說: 「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你是指兩個大人一個小孩。」

「不對」慕迪答道: 「兩個小孩和一個大人。」

他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那天晚上到底有幾個靈魂得救呢? 3個。

多少個生命得救了呢?兩個半。

兩個生命是指還很小就歸向基督的孩子,他們可以為祂活一生。半個生命是指一個在這個世界上已活了大半輩子,只剩生命的最後一部分可以交給耶穌基督。

兒時得救,救其一生

我們對孩子們傳福音的人不僅對他們的靈魂,而且對他們的生命同樣關注。當一個孩子信靠了耶穌基督,他還有很多年可以為祂而活。

一位女士一次問我一個這樣的問題: 「一個人什麼年齡相信耶穌基督最好?」

我的回答是: 「越早越好。60歲很好,40歲好些,20歲更好些,15歲更好。但是若在10歲、8歲或6歲信靠耶穌基督不是更美妙得多嗎?前面幾乎還有整整一生!」

魯賓·托裡博士(Dr. Reuben Torrey)是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早期美國著名的布道家和慕迪 (D. L. Moody)聖經學院的首任校長。他對孩子們概括了5點:

O    他們能夠成為基督徒。

O    他們能夠禱告。

O    他們能夠活美好的生命。

O    他們能夠為基督作見證。

O    他們能夠懇求其他人。

在他的一次會上,許多孩子信靠了基督後,他說對他來說這些孩子的悔改比同樣多的成人的悔改更有意義。通過對比同時悔改的一個10歲的孩子和一個成人的平均事奉時間,他說在他的經歷中,孩子比大多數成人要做得多。他還說,他從來沒有聽說過一個基督徒孩子「會不去工作。」

個性正在形成

人的個性和許多生活習慣都是在早年形成的,這一點已成為公認的事實。對一個孩子來說歸向基督是很好的,這樣以便於他的個性和習慣能夠被內住在他裡面的聖靈所影響和引導。這難道不比他晚年個性和習慣已基本形成,需要一個徹底的改變時再歸向基督要好得多嗎?

要校正生長中的小樹就要當它還細小柔韌時就開始,等它長成了大樹,改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了。

訓練動物,教它對口令做出反應,也是在它很小時就開始,再後來將非常困難。

耶利米在耶利米哀歌第三章27節中寫道: 「人在幼年負扼,這原是好的。」與此相關的上下文中有等候耶和華,心裡尋求祂(25節),和仰望耶和華,靜默等候祂的救恩(26節)。軛是指順從、事奉和友誼;耶利米是在強調對一個人年輕時就開始這些是多麼的重要。這要比後來「不得不打破它」再開始要好得多。

前面是多結果子和事奉的一生

我們在聖經中可以看到,許多兒時就經歷過神、受神影響並持續下去的人,過的是多結果子和事奉的一生。

O    撒母耳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聽到和回應了神的聲音,當時他確實是個很小的孩子(撒上三7,十19)。

O    約瑟17歲時已顯示出他是一個順從的孩子(創卅七13-17), 且耶和華與他同在(創卅九2- 3)。

O    摩西一生長期事奉和為神所用的基礎在於他嬰孩時和兒童時期受父母的教導和影響(出二1-10,來十一23-26)。

O    大衛初次在聖經上出現時還很年少(撒上十六11-12),他見證了神在他身上所做的工和他自幼對神的信靠(詩七一5、17)。

O    約阿施登基時年方7歲,據記載祭司耶和耶大在世時,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代下廿四1-2)。

O    約西亞登基時年方8歲,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然後到16歲時,他開始尋求耶和華(代下卅四1-3)。

O    但以理是一名精選出來的孩子或少年人(但一4),他在異教中堅定地站在神的一邊(但一8)。

O    提摩太在保羅的幫助下歸向基督時,或許也是少年(徒十四6-7,十六1-3;提前一2;提後一2),但是很顯然他的根基是從嬰孩時期開始打下的(提後三15)。

O    俄巴底自幼敬畏耶和華(王上十八12)。

聖經上很清楚地說明,撒母耳很小的時候就認識神,神什麼時候在上述這些孩子心裡做工,沒有確定的資料,但很可能是在兒童時代。當然他們漫長而多結果子的一生必定從兒時就打好了基礎——不管是靠他們的父母或其他人。

可以看到這一原則同樣適用於今天。荷蘭著名的基督徒布道家(Corrie ten Boom)活了91歲,而她5歲時就信靠了耶穌基督。何等美好,86年的事奉!這難道不說明對孩子們傳福音值得,且符合邏輯麼?

許多其他神的僕人當還是孩子時就信靠了耶穌基督為他們的救主,並開始了事奉和多結果子的一生,這些人有:

Ÿ    理察·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17世紀傑出的清教徒神學家和牧師。

Ÿ    馬太·亨利(Matthew Henry)——17世紀末世界著名的聖經註釋家。

Ÿ    約拿單·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18世紀美國牧師、傳道人和神學家,曾在大復興運動中為神大大使用。

Ÿ    以撒·沃茨(Isaac Watts)——18世紀初英國著名的聖詩作家

Ÿ    吉姆·埃利奧特(Jim Elliot)——數年前被厄瓜多爾的印地安人(Auca Indians)殺害 。

Ÿ    比利·葛培理博士(Dr. Billy Graham)的內弟萊頓·福特(Leighton Ford)也是名著名的布道家。

Ÿ    司提反·歐福德(Stephen Olford)——英國牧師和作家,成為多人祝福的管道。

當今世界各國中,大批事奉主耶穌的傳教士都是在年輕時信靠祂為主為救主的。

20世紀早期英國著名的布道家吉普賽·史密斯(Gypsy Smith)說: 「救一個成人,你救了一個單元;救一個孩子,你就救了一個乘法表。」

我們感謝神,有一些人在生命的晚期歸向了耶穌基督,然而許多人在因得救而欣喜的同時卻說,他們最大的遺憾就是他們沒有年輕時信靠耶穌基督。

一位老人一天晚上對我說:

「我很高興我得救了,我信靠基督是在5年前我60歲時,感謝神作了我的救主,但我的生命已經耗盡。我已把我最好的歲月獻給了世界和魔鬼,剩給神的沒有幾年了,我多麼希望自己在年輕時就信靠祂。」

在崖頂建牆

從詩篇七八篇可以看出,使孩子們仰望神(第7節),不至像他們的父輩那樣(第8節)——頑梗悖逆是多麼重要。你能否把生活想像成一個陡峭的山崖,許多許多人從此跌下,生命被粉碎?能,我們能夠在想像中看到山下那一堆堆生命的碎片。神召喚許多人去山腳下服事這些破碎的生命,這是一項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使命。

同時神也召喚一些人到山崖頂上去,在那裡建一堵牆,這堵牆將阻止人們再從此摔下,粉身碎骨。這牆就是向兒童傳福音。因此我們要在孩子們「變得像他們的父輩」以前,在他們的生命破碎、心靈因罪變得剛硬以前去接觸他們。這難道沒有意義,不合邏輯嗎?

一位老人被安排掌管蘇格蘭高地的一個小教會。一個星期天的晚上只有他、他妻子、一個教堂管理人員和一個小男孩在做禮拜。他就和他妻子說:「就我們三個,還值不值得做?」他忽視了那個小男孩。而那男孩聽見他說的話就問: 「先生,我不算嗎?」這個小男孩就是羅伯特·莫菲特(Robert Moffett)。他後來作為傳教士的先鋒去了非洲。他在生命的早期就歸向了基督,且以孩子的話說: 「先生,我不算嗎?」

在前些章中提到的美國著名布道家慕迪(D. L. Moody)總是很重視孩子們。在科羅拉多州丹佛他的一次聚會中,他發現一個小男孩因聚會中沒他的座位而在教堂前的樓梯上哭泣。慕迪先生領著他穿過人群走到了講台上,然後他對聚會的人們說: 「據說沒有這個男孩兒的位置了,而我想讓他在這兒,所以我在講台上給他一個位置。來吧,讓我們為他禱告: 願他成為美國最好的男孩。」人群中齊發出一聲「阿門」。

被慕迪的愛和關懷深深感動的那個小男孩,認真地聽福音的每一個字。長大後他自己也成了卓越的布道家,且帶領成千上萬的人歸向了基督。他的名字是保羅·雷德(Paul Rader)。

結論6

我們向孩子們傳福音是因他們有整個的一生要活。

查理·司布真 (Charles Haddon Spurgeon)寫道:

如果我說一個男孩比一個成人更值得得救的話,你會非常生氣嗎?救那些70歲的人,那是神無限的恩典,因為在生命的盡頭他們又能為神做些什麼呢?當我們到了五六十歲時,已幾乎精疲力竭了;如果我們已同魔鬼度盡了早年的日子,還能為神留下些什麼呢?

而這些可愛的男孩女孩們,卻可做許多事情。如果他們現在順服基督,他們前面將有長久、幸福和聖潔的日子可以全心服事 神。

(摘自《來!我的孩子》第25頁)

不必要我再說關於早期敬虔的優勢。早年信靠神,就是從1000個懊悔中得救。一個人早年歸主有助於養成聖潔的習慣,且救他脫離敵人的奴役。習慣會很快成為第二本性;養成新的習慣非常困難;但那些年輕時養成的將會一直保持到老。

(摘自《來!我的孩子》第120,121頁)

而那些晚年悔改的人,我們不可能從其得到些什麼。為他們自己,我們非常高興。但已到了70歲,即使再活上10年,又能留下些什麼呢?而培養一個孩子,他前面就可能有50年聖潔的事奉。

(摘自《來!我的孩子》第9頁)

我經常注意到,那些年輕時就被帶到基督面前的人,在神的恩典中總是比其他人成長得更快、更穩。他們沒有太多的要去忘卻,他們沒有太重的古老記憶要負荷。那些在世界中還沒漂蕩多遠就被帶到主的教會裡的人,不再會像那些常年服事魔鬼的人一樣傷痕纍纍。

(摘自《來!我的孩子》第121,122頁)

教會裡的撒母耳們和所羅門們是年輕時被造就得明智;大衛們和約西亞們年幼心已柔。讀一讀那些傑出主僕的生平,你往往會發現他們信基督的歷史開始得很早。

(摘自《對基督徒工作者的忠告》第127頁)

一個靈魂中越早有光明,其黑夜就越短。所以救恩越早來到心中,那祝福便越多、越好。在朝氣蓬勃中接受恩典的雨露是雙倍的福。你渴望藉著神的恩典為基督贏得年輕的心,這將是最好的祝福。我盼望你不是那種僅僅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年後悔改,並滿足於讓他們兒時活在罪惡中的人。我盼望你為孩子們在孩提時代就歸主而禱告。並在聖靈恩典的幫助下為此努力不懈。如果你是在這麼做,若允許天上的天使也從事這一工作的話,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更能使他們忙碌的了。肯定如果他們能夠教導人類福音,並且自己選擇學生的話,他們很可能繞過那些心已在罪中變硬,只能把蹣跚歲月留給基督的人,而為祂召聚那些蒸蒸日上的少年。我們不必選擇某一項工作而反對另一個,但無論如何,如果我們的領域是在少年人當中,我們就可看自己為快樂,讓我們為耶穌採集玫瑰花苞。

(摘自《對基督徒工作者的忠告》第92頁)

少年人一旦歸主,大量預防性的工作也隨之完成了,這是意外的驚喜。悔改歸主將一個孩子從諸般的罪中拯救出來。如果神的永恆的憐憫祝福你教導呀呀學語的孩子,那麼這孩子的生活與那些在愚蠢、罪惡和恥辱中長大、直到很久以後才悔改的人相比,該是何等的幸福啊!最大的智慧、最真正的謀略就是為我們的孩子們禱告,使他們在年少時就把心交給救主。使浪子回頭是好的,但阻止他不要成為浪子不是更好嗎?把一個盜賊或酒鬼帶上正路,是值得稱讚的行為,但使這孩子根本不成為盜賊或酒鬼,不是更好嗎?

(摘自《對基督徒工作者的勸告》第126、127頁)

四支蠟燭的故事

只要看一看這支蠟燭,我手中的這支它有多短。

它代表著一個人,尋到主時已到了生命的末端,

儘管它還閃亮,毫無疑問地發著光,

卻沒多少可以給予,因那蠟燭就要著完。

這支定比那支著得長遠。

我愛這閃亮的光,難道你不嗎?它代表著媽媽,

在中年時代找到了救主,而她的孩子都已長大。

要是孩子們在家時她知道基督就好了。

這個再長點的蠟燭,它代表著青年,

他把心教給了神,並在正義和真理的道上行,

他的光在戰果纍纍中閃亮很久,

他有更多的可給予,因他尋到主時還很年輕。

這支最長的,我相信也是你的最愛,

因你知道它將比其他的都亮得更久,

它代表一個小孩,應呼召而來,

有多年可服事主,且在耶穌的名裡閃亮。

作者:

在崖頂建牆

儘管有踏上巔峰的快樂

但懸崖依然險峻,他們承認

越過邊緣便是墜落

無論是公爵或是農夫。

人們說該做些什麼

但彼此又難以媾和。

有人說: 「在崖上修道籬笆

有人說: 「在谷中停輛救護車。

就這樣呼叫救護車的聲音得了勝,

並傳到了周圍的每個角落,

真的,籬笆也許有用,也許無用,

但每顆心都為墜崖的人充滿了同情;

路上和谷中的居民開始了募捐

不再為籬笆,而為那谷中的救護車。

一位智者很驚訝地說:

「人們在該預防時,卻只顧修補,

我們應阻止這一切錯誤的行動。他呼籲,

「我的朋友們讓我們團結起來,

若在崖上建了籬笆,就可省了救護車。「他是個瘋子

有人說,「省下救護車,決不可能!

「若是這樣他就失去了所有的仁愛

「不,不我們將永遠支持他們而不是他,

我們不是在人們一跌下就去救起了嗎?

為什麼要聽他獨裁,他能行嗎?

為什麼有救護車在谷中工作,卻要在上面建道籬笆?

一些明智而又實際的人容忍這種做法不會太長,

他們相信預防比治療更有效,

他們的聲音也在逐漸增大,

而你也可以用你的金錢、

你的呼聲,你的筆去激勵他們,

當其他慈善家還在虛度光陰,

他們會藐視虛偽在崖上建一道堅實的籬笆。

真正的智慧在呼喚:

年輕時的引導要比年老時的糾正好得多,

避免跌倒要比搶救跌倒者更好,

關閉犯罪和誘惑的源泉勝似救出地牢和鯊魚,

在崖上修道堅固的籬笆,當然比谷中停救護車更好。

作者: 佚名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