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跋言:復活後的事跡(廿一  1-25)

本書正式的結束該在上章末節,因為作者的主題已有圓滿的辯證。不少學者如布特曼、巴萊特等,均反對約翰福音二十一章是約翰的手筆。作者在二十章三十一至三十二節提及在耶穌復活後還有甚多神跡是他沒有記下來的,而以上所錄的神跡都是為了令人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藉此得生命。這樣看來,他撰寫本書的「布道宗旨」已經達到了。不過,他還有一個心願,希望將復活主的使命留給歷世的教會,便多記一個神跡,以示凡作主門徒的都要遵守這命令,完成主的使命,叫人因信耶穌是神的兒子而得生命。

在本章內,作者從主復活後所行的神跡中,選其一來說明主復活後的權柄與前無異,並且指出:( 1)門徒先前接受了主的差遣(參二十21),到如今才清楚主的吩咐是叫他們餵養群羊;(2)附帶記述「使徒團契主席」彼得將來的事奉,這是本段跋言之目的。

莫理斯認為,雖然第二十章已是全書的結束,但在約翰晚年,有關主在約翰還活著時便回來的謠言,已散佈在當時教會中(參廿一  20-23)。約翰想到若這些謠傳未予制止,而他又離世,那麼教會便受害甚大,所以他加上這段跋言來辟除那些謠傳。(注  1)

一、捕魚的神跡(廿一  1-14)

A  背景(廿一1)

這些事以後,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又向門徒顯現;他怎樣顯現記在下面。

主在復活後行了很多神跡,作者精選了這一個,記述門徒再蒙主呼召(如多年前蒙召時的情景),跟隨主到底。

在馬太福音二十八章十節,主吩咐門徒在加利利等候他到來一起工作。

B  神跡(廿一2-6)

有西門彼得,和稱為低土馬的多馬,並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業,還有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又有兩個門徒,都在一處。西門彼得對他們說:「我打魚去。」他們說:「我們也和你同去。」他們就出去,上了船,那一夜並沒有打著什麼。天將亮的時候,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卻不知道是耶穌。耶穌就對他們說:「小子!你們有吃的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耶穌說:「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必得著。」他們便撒下網去,竟拉不上來了,因為魚甚多。

1.門徒又打魚去(廿一2-3)

門徒中有很多是加利利人,其中七個(約翰只記下五個的名字,另外兩個多半是安得烈和腓力,因他們同是加利利人,參一  44、45;徒一13)在老家又做起漁夫來(二十2-3上)。可能因經濟上的需要,或因他們不再見到復活的主,所以暫時以打魚維生,等候下一步的指示。那天他們一無所獲(廿一3下)。

2.主向他們顯現(廿一4-5)

在天未破曉、海霧矇矓之際,那位邀約他們的主來到加利利岸邊。門徒在暗晦的光線下認不出是主(廿一  4)。對著一群垂頭喪氣的漁夫,主呼喚他們「小子」。這是頗親密的稱呼,並無譏笑的含意。主故意問他們有沒有魚獲(廿一5),但他們仍辨不出是主的聲音。

3.主的吩咐(廿一6)

主告訴他們魚在那裡。人若能照著撒網,必喜出望外。

C  門徒的反應(廿一7-8)

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對彼得說:「是主。」那時西門彼得赤著身子,一聽見是主,就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裡。其餘的門徒,離岸不遠,約有二百肘,就在小船上把那網魚拉過來。

1.約翰(廿一7上)

約翰看見那人吩咐時的威嚴及跟著出現的神跡,便立刻知道是主了,因他對主的神跡特別敏感,他的福音書也以神跡為架構。

2.彼得(廿一7下)

彼得以行動表示他的熱情,一聽到是主顯現,即束上外衣,縱身跳下海裡,游至三百呎外的岸邊去見主。

3.其餘的門徒(廿一8)

其餘的門徒竭力將魚獲拉上來,又將船靠攏岸邊。他們上了岸,就看見主正在為他們預備早點。

D  主的預備(廿一9-14)

他們上了岸,就看見那裡有炭火,上面有魚,又有餅。耶穌對他們說:「把剛才打的魚,拿幾條來。」西門彼得就去,把網拉到岸上,那網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魚雖這樣多,網卻沒有破。耶穌說:「你們來吃早飯。」門徒中沒有一個敢問他:「你是誰?」因為知道是主。耶穌就來拿餅和魚給他們。耶穌從死裡復活以後,向門徒顯現,這是第三次。

主為他們預備了簡單的早點( ,「早餐」)(廿一9),並邀請他們來吃(廿一12)。「吃」是新約時代一個象徵的動作,表示「交往」與「接納」。主又給他們機會貢獻魚獲(廿一10),點一點,共有一百五十三條(廿一8)。滕慕理稱,這些魚在濕網中約重三百五十磅。(注  2)他們雖知道是主為他們預備了早餐,但沒有人敢問他是誰(廿一  12)。「問」   意「詳究」、「考查」,應是指查詢主如何來到加利利,如何拿到炭、魚、餅等東西。可能此時主復活的身體與前有點不同,叫門徒不敢多言。

這是主復活後第三次向眾門徒顯現(參二十  19向十門徒,二十26向十一門徒,這一次向七個門徒)。

二、與彼得談話(廿一  15-23)

A  愛的吩咐(廿一15-17)

他們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彼得說:「主阿!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麼?」彼得說:「主阿,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麼?」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麼?」就憂愁,對耶穌說:「主阿!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

彼得此時已成了門徒團契的領袖或代言人,而剛才又洑水見主(參廿一  7),於是在早飯完後,主特別當眾與他談話(更因主曾單獨向彼得顯現,可知主仍然接納他;參路廿四34;林前十五5),有意想消除其它門徒對彼得三次不認主可能有的誤會和成見。

主給彼得三個是否愛主的問題(廿一  15、16、17)。在首二句,主所用的「愛」字在原文上與第三句的有別。首二句所用的是  ,意思是「犧牲的愛」,而彼得每次的回答則用  ,指「純真的愛」。在第三句主與彼得的問答同用  字。

與  二字的含意,讀者只要查考任何經文彙編就曉得這二字是經常互用的,但意思不盡相同。贊成二字在此處無大分別的學者相當多,如莫理斯、布特曼、林達斯、萊特夫特、巴萊特、勃朗和幾乎所有的初期教父,以及ICC。然而,反對的也不少,如魏斯科、冷斯基、馬希、普路默、漢哲生、肯特。筆者認為耶穌此處選用兩個「愛」字是有用意的,故支持後一批經學家的見解。

主給彼得的第一個問題,可能是對應彼得以前多次表示願為主犧牲而發出的(參太廿六  33;可十四29)。肯特稱,主給愛的吩咐時,兩次用  字表達,是因為在最後晚餐時,主吩咐門徒「彼此相愛」的「愛」字也是  (參十三34)。

主說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的「這些」有兩種解釋:( 1)一般解為「打魚謀生的職業」,威廉斯(C.B. Williams)作如是解;(2)指「這些門徒」,意即主向彼得發出挑戰,要他愛主勝過愛其它門徒,肯特,魏斯科、布特曼、冷斯基、巴克萊和莫理斯均作如是解。

彼得的回答本也不俗,他用  一字,可是聽他的口吻,已無昔日那種勇往直前誇口為主到底的氣概,而且還顯得有點畏縮。對彼得這樣「愛」的響應,主將「喂養的使命」交付他(廿一15)。「喂養」
 ,與廿一16的「牧養」不同。

主又再問彼得,今次則沒有與別人或事(參上文「這些」的兩種解釋)作比較,而純粹指彼得與他的關係。彼得的回答與上次一樣,而主的托付也沒有變(廿一  16)。「牧養」原文Ποiμαινε,意「牧顧」。

主第三次問彼得時,有心遷就他,也用了  這個字。彼得便憂愁起來,以主的「無所不知」證實自己內心的誠實。主當然知道他的真誠,於是第三次說把羊交給他餵養(廿一17)。

B  愛的歸宿(廿一18-23)

1.彼得將來的遭遇(廿一18-19)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罷!」

彼得既承認主是無所不知的,主便以其無所不知預言彼得將來的遭遇  ---伸手任人束上,被帶到不願去之地(廿一18-19上)。根據教會史,彼得在羅馬倒身被釘在十架上為主殉道(優西比烏《教會史》,138),時約主後六十四年。此點彼得在自己的書信內也有暗示(參彼後一14)。在殉道前,主要彼得作牧人,餵養他的羊(廿一19下)。

2.約翰將來的遭遇(廿一20-23)

彼得轉過來,看見耶穌所愛的那門徒跟著,就是在晚飯的時候,靠著耶穌胸膛,說:「主阿!賣你的是誰?」的那門徒。彼得看見他,就問耶穌說:「主阿!這人將來如何?」耶穌對他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罷!」於是這話傳在弟兄中間,說那門徒不死;其實耶穌不是說他不死;乃是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

當時主與彼得可能是邊走邊談,而約翰跟在後面。剛才主只說到彼得,沒有提及約翰,但彼得也想知道約翰的將來如何(廿一  20-21)。主輕聲責備他說,約翰的遭遇是他個人的事,若主再來時他還活著(不需殉道),也與彼得無干,彼得自己跟隨主到底便是了(廿一22)。

門徒(「弟兄」指門徒圈子,如上文二十  17的用途)(注  4)對這話產生誤會,以為約翰不會死。其實主所言不過是一個假設,用來斥責彼得多管閒事罷了(廿一  23)。由此可見,約翰寫本章時,還流傳著這個謠言。

三、書的結束(廿一  24-25)

為這些事作見證,並且記載這些事的,就是這門徒;我們也知道他的見證是真的。耶穌所行的事,還有許多,若是一一的都寫出來,我想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

從這兩句結語的內涵看,學者如魏斯科和滕慕理都臆測是別人寫的,或許就是以弗所教會中的一名長老。然而,「這門徒」亦可指作者自己(參十九  35,表達手法相同),留意最後一節的「我」字,更無疑是約翰的自稱。

末句約翰運用「優美的誇張法」( delightful hyperbole)(注  5)來形容主在世上所行的事千千萬萬,他只是摘錄一小部份,叫人足可從中認識耶穌是神的兒子,得新生命。

結論

最後這章跋錄,在作者心中佔據異常高的地位,在歷世歷代信徒的生命中更留下不能磨滅的影響。不少講道、分享、默想都依據這章。其信息感人之深,毫不遜於前述的事跡,是約翰晚年爐火純青的傑作。其實主對彼得的托付也是對他的托付,所以他也銘記於心,自我警惕,和彼得一樣忠心事主,至死不移。

注文

1  L. Morris上引書第858頁。

2  M. C. Tenney,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p. 200。在教會史中,153這數字曾供給初期教父們甚多「靈感」,其中多是奇怪無稽的胡思亂想,參B. F. Westcott上引書第306-307頁;L. Morris上引書第867頁;B. Lindars上引書第629-631頁等可見一些「解經樣本」。

3  H. A. Kent上引書第227頁。

4  同上書第228頁。

5       L. Morris上引書第881頁用語。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