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约翰 (1:1)(使徒约翰为启示录之作者之外证,早在居住于以弗所的游斯丁之著作内出现,此后同样以他为作者的外证良多。廿世纪初时,在埃及的 Chenoboskion发掘出一本“约翰隐示录”(Apocryphon of John),日期鉴定为 150 A.D.的作品,该书亦以约翰为作者。内证方面虽有学者极力反对,然而支持约翰为作者的证明强而有力,不容忽视)。
日期: 95 A.D.(支持此说而反对本书为尼罗时〔68-70 A.D.〕所作的理由有四:1.早期教父一至公认;2.与在第 2-3章有关七教会的历史情形符合;3.在豆米仙皇帝执政时才有在小亚细亚推行拜该撒的运动;4.老底嘉城在 62 A.D.遭地震倾覆,多年后重建及成为一繁华的城市)。
地点:拔摩海岛 (非以弗所)
目的:在逼害的日子中启示神的计划终必实现,以此安慰受苦属主的人终必胜利,主必再来,建立天国,使“国度、权柄、荣耀”均实现。
主旨:天国在人间 (教会与天国的合一)。
特征:
(1)作者以先知自居(22:9),亦把自己的书视为神的预言 ( 1:3;22:7,10,18,19)。
(2)圣经中论末世终局的以本书为最详细。
(3)为圣经中含有最多象证学、隐喻学等的书卷。
(4)充满旧约的词句与象征(在 404节中有 278节含有旧约的成分)。
(5)不规则的文法遍处可见。
(6)喜用数字的词组,特别是“三”、“七”、“十二”等字。
(7)唯一书卷订明阅之得福(1:3;22:18,19)。
(8)全书乃“天上”与“地上”情景交替式出现,参下图
(注1):
引 言 1:1-20 | |
地 上 | 天 上 |
地 上 的 人 民 (2-3章) | |
4:1-5:14 | |
6:1-7:8 | 7:9-8:6 |
8:7-11:14 | 11:15-19a |
11:19b | 12:1-12 |
12:13-13:18 | 14:1-5 |
14:6-20 | 15:1-8 |
16:1-18:24 | 19:1-16 |
19:17-20:15 | |
新 天 地 的 人 民 (21:1-22:5) | |
结 语 22:6-21 |
(9) 钥字包括有“天国”、“ 愤怒”、“得胜”、“羔羊”、“真理”等。
历史背景:
A.读者问题
本书显明写给小亚细亚的七教会 (1:4),但在小亚细亚还有其他教会如歌罗西、希拉波立、特罗亚等,为何约翰只写给这七教会呢?学者对此点有不同的解释:
1.约翰牧养教区说
此说解释因这七教会是约翰所负责牧养的教会,故只写给他们;但歌罗西、希拉波立与老底嘉为鼎足而立的城市却未有只字提及。
2.教会类型代表说
此说主张这七教会刚好代表教会史中七类型的教会,但不一定是按时代的次序而言。
3.信徒类型代表说
此说认为七教会不是代表教会,而是代表基督教内七种不同类型的信徒。
4.教会时期代表说
此说认为这七教会代表七个教会时期的情形,由使徒时代始至主再来时代的教会止。这是传统性的看法,主张根据是:“如 4-22章为预言,为什么 2-3不算是预言”(注 2)(此说的学者有 Tenney ; Seiss ; Newell ; Talbot ; Ironside ; Gaebelein ;Walvoord ; Pentecost ) 等。
5.历史性与代表性说
此说认为这七教会为实在的教会,被神拣选出来,启示给约翰知道它们可以代表历代以来一切教会的类型,故特拣一完全数目“七”,以示在神计划或启示中,这七教会可代表其他一切的教会,笔者赞同此说 (注 3)(主张此说的学者有 A.J.McClain ; W.M.Ramsay ; G.Cohen 等)。
B.着成的时机
在第一世纪的末期,罗马暴君豆米先秉政,他为人凶暴残忍,自高自大,目中无神,在他执政时,强迫崇拜皇帝,比前时的该撒如奥古士督、尼罗等尤甚 (注 4)。他见基督徒矢志效忠基督,以基督为唯一之王,不肯跪拜,故大大迁怒他们,趁机进行逼害,遍及当时整个地中海一带(尼罗时只限于罗马城一带),尤喜爱放逐基督徒(他甚至放逐其妻到一荒野)。约翰此时事主于以弗所,被放逐到不远的拔摩岛上,此岛怪石嶙峋,为一著名的石矿工场。约翰在此被逼作苦工,常在海边了望天际,仰望神的拯救,等候神得胜计划之完成。
一主日他在默想时 (1:10),神将自己全盘计划“如数家珍”的向他托出,坚固他的信心,安慰他的痛苦,使他(代表众信徒)继续忍耐,等候神最终胜利的来临。
在两约之间,当犹太受安提阿族之苦迫时,他们在无力抵抗之余便依赖笔杆抵抗,一面藉着文字坚固民心,一面些出他们向神的信靠与盼望,由于局势的危险,他们开始习用充满暗喻的启示文字 ( Apocalyptic Literary style )表达他们的“斗志”。后来基督徒在受迫害时也沿用此法,藉着满有暗喻性及象征性的启示文学透露他们的信念。约翰见了异象后,他一面把所看见的异象写下来,另方面也配上自己熟习的启示文学,使本书多彩多姿。
C.本书之基本译经法
学者们对本书之基本译经法有四:
1.“寓意法”(或“灵意法”)( Allegorical or spiritual view )
此法源自亚力山大的革利免、奥利根、奥古士丁等。他们认为启示录为一本“喻意书卷” (如近世的“天路历程”,毫无历史价值。他们对启示录如此的态度,主要是因为他们是反对千禧年者 ( Antichiliastics )。他们认为本书是一本灵意的喻道集,喻公义和真理的胜利,基督教必胜过异教,教会胜过罪恶,光明胜过黑暗,上帝之城胜过魔鬼之城等(主张启示录应用此法释明的学者,有D.T.Niles , Lenski , Milligan ,Harrison等)。
2.“已往法” ( Preterist view )
此法的解释源自耶稣会学者 Alcasar ( d.1613 ),他解释启示录大部分已在约翰当时代应验了(如尼罗即“666”;17:10的“七王”即罗马七帝),因他们认为本书基本的前提,乃是指出教会与罗马帝国的相争,或教会与犹太教的争辩(现代学者把持此法的有 David Brown ;Beckwith ; M. Stuart ; Hendriksen ; Ramsay ; Peake ; Moffatt ; R.H.Charles等)。
3.“历史法”( Historical view )
按此法的解释,本书是记述世界及教会的历史,自使徒时代迄末日而止,即是说启示录的预言早在人类历史的长途中已有应验 (他们的错处在这里,以局部的应验为末后完全的应验)。此法另一个困难乃是注释家对历史上的应验意见参差不一,如有人以第六印指君士坦丁,另有人则指法国恐怖时代;有人指天星坠落指行善天使,另一人指穆罕墨德;论五月的害虫有人指回教,有人指耶稣会(注 5);因此读者若非很熟识普通历史与教会历史,就不会享受 1:3所应许之福了。
此法源自罗马天主教学者约亚潜 (Joachim ),他是“后千禧年 派的始祖”,故此法多为后千禧年派人所采用(无千禧年派学者多同时采纳二种释法的混合,如“历史与灵意法”的 E.D.Mowell ,或“历史与已往法”的 R.Summers),并深受宗教改革家如Luther , Wycliffe(因“兽”、“教皇”)等的解释;此派学者有 Bengal , Pieters , Barnes , Kuyper , Hengstenberg 等。
4.“将来法”( Futuristic view )
按此法,启示录第 4章起全书皆预言,待将来应验(虽有人曾把 2-3章的七教会也放在预言部分内,但这还算少数人士的意见)。4-19章指主再来前要应验的预言,即是指七年灾难时代,特别是后三年半之时。20-22章指主再来后之情形(此派学者有 Tenney, Walvoord, Ironside, Gaebelein, Scot, Alford, Zahn, Kelly等)。笔者赞同此法(注 6)。
D.启示录之神学
在教父的遗著中,约翰曾被称为一名“神学家”,圣经各卷书以启示录含有最完整的系统神学。本书虽以末世论为主,但事实上却是一本伟大的基督论,其他著书都是附带式的补充而已。
1.神论
在启示录中,神“不是”一位慈爱的神,他是创造者、保护者及审判者。启示录的“神”与旧约的“神”相若,是公义的,全能的,全知的,永在的,因本书为审判的书卷,故论神时少论他的慈爱及怜悯。
2.基督论
全书的基督论相当浓郁,基督的名称也较其他书本为多,如“耶稣基督” (1:1);“主耶稣”(22:3);“主耶稣基督”(22:21);“神的儿子”(2:18);“神的道”(19:13);“羔羊”( 5:6);“亚门,诚信真实的见证”(3:14b);“圣洁、真实”(3:7);“神创造万有之上为元首的”(3:14a);“从死里首先复活的”(1:5);“永活的”(1:18);“大卫的根”,“他的后裔”,“明亮的星”,(22:16);“万王之王”,“万主之主”(19:16)。
基督乃完全顺服的儿子 (3:12),但并不是说他是末后的(1:18;22:13)。他为成就救恩者(7:10);为“管理国度之王(11:15;12:10);为“审判教会的主”(1:12-16)。
3.圣灵论
启示录内的圣灵以三个身份出现: 1.赐异象的灵(1:10;4:2;17:3;21:10);2.教导的灵(2:11,17,29;3:6,13,22;14:13;19:10);3.见证主的灵(22:17)。
4.天使论
启示录论天使较其他书卷为多,他们是服侍的灵,把神的审判倾倒于地 (8-11章;15-16章);他们陪同基督回来(19:14);天使开始幽禁撒旦之无底坑(20:1);指示作者将来的归宿(22:1);也是他们嘱约翰书作本书(22:6)。
5.救恩论
全书的主体也可说是救赎的完成 (注 7);救恩的工作藉着主基督(1:5,7;5:9;7:14);也是从神而来(7:10;12:10;19:1);本书论救赎的完成较论救赎的过程多(因那是福音书的范围)。
6.教会论
启示录的教会论不太清楚或详尽,除了 2-3章论教会的实况外,并不多论教会,因作者在论教会时,是从实际应用方面下笔,不过他颇强调教会合一的观念(1:12-20),如基督向教会说话是向整体而说(2:7,11,29;3:6,13,22),教会是羔羊的妻(19:7-8),在 3:14-22:16间,“教会”字没有出现,暗示教会已提到天上去(参 2:25;3:10-11),而二十四长老就是代表教会(4:4)。
7.末世论
本书是末世论的集成,是启示的总归,预言的结束。先从教会被提起 (2:25;3:10-11;4:4),地上便进入灾难时期(6-19章),尤特注意后一半的时期,在灾难之末,主带着教会从天上 回来(19章),在地上建立千禧年国度(20章),千年完结后,白色大宝座之审判开始,新天新地降临,新耶路撒冷出现(21-22章)。
E.启示录与创世记比较
创 世 记 | 启 示 录 |
乐 园 丧 失 | 乐 园 复 得 |
人 被 神 所 驱 逐 | 人 与 神 永 远 同 居 |
咒 诅 | 祝 福 |
失 败 | 得 胜 |
天 地 造 成 | 天 地 重 造 |
日 月 放 光 | 不 需 日 月 |
第 一 次 哭 泣 | 再 无 眼 泪 |
拒 见 生 命 树 | 生 命 树 再 生 |
大纲:
A.简纲(为背诵用)(钥节 1:19)
一、所看见的事 (1) (拔摩岛的异象) 二、现在的事 (2-3) (七教会的异象) 三、将来必成的事 (4-22) (末后的异象) A.天上的宝座=4-5 B.地上的灾难=6-19 C.禧年的国度=20 D.新天与新地=21-22 |
B.详纲(为参研用)
一、引言 (1:1-8) A.著书的目的=1:1-3 B.受书的对象=1:4-8 二、所看见的事 (1:9-12) (拔摩岛的异象) A.约翰所见的异象=1:9-18 B.约翰所受的命令=1:19-20 三、现在的事 (2:1-3:22) (七教会的异象) A.给以弗所的信=2:1-7 B.给士每拿的信=2:8-11 C.给别迦摩的信=2:12-17 D.给推雅推喇的信=2:18-29 E.给撒狄的信=3:1-6 F.给非拉铁非的信=3:7-13 G.给老底嘉的信=3:14-22 四、将来必成的事 (4:1-22:5) (末后的异象) A.天上的宝座=4:1-5:14 1 在宝座上的神=4:1-11 2 开书卷的羔羊=5:1-14 B.地上的灾难=6:1-18:24 1 七印灾=6:1-17 2 第一插段=7:1-17 a.十四万四千见证人=7:1-8 b.灾难的圣徒=7:9-17 3 七号灾=8:1-9:21 4 第二插段=10:1-11:19 a.约翰吃小卷=10:1-11 b.约翰量圣城=11:1-14 c.介绍七碗灾=11:15-19 5 第三插段=12:1-14:20 a. 七个人物= 12 : 1 - 13 : 18 b. 三幅图画= 14 : 1 - 20 6 七碗灾=15:1-16:21 7 第四插段=17:1-18:24 C.禧年的国度=19:1-20:15 1 主的再来=19:1-21 2 建立国度=20:1-6 3 清除罪恶=20:7-15 D.新天与新地=21:1-22:5 1 新天与新地=21:1-8 2 新耶路撒冷=21:9-22:5 五、结语 (22:6-21) A 天使的吩咐=22:6-11 B 耶稣的宣告=22:12-17 C 约翰的见证=22:18-21 |
图析 :
序 | 1 | 著书的目的 | 1上(1) | 序 | |||
言 | 上 | 受书的对象 | 1上(2) | 1 | |||
所看见的事 | 约翰所看的异象 | 1中 | |||||
约翰所受的命令 | 1下 | ||||||
给以弗所的信 | 2上(1) | ||||||
过 | 给士每拿的信 | 2上(2) | 2 | 看 | |||
去 | 给别迦摩的信 | 2中 | 哪 | ||||
、 | 1 | 现在的事 | 给推雅推喇的信 | 2下 | , | ||
现 | 下 | 给撒狄的信 | 3上 | 我 | |||
在 | 给非拉铁非的信 | 3中 | 3 | 必 | |||
、 | | | 给老底嘉的信 | 3下 | 快 | |||
将 | 天上的情景 | 在宝座上的神 | 4 | 4- | 来 | ||
来 | 22 | 开书卷的羔羊 | 5 | 5 | |||
的 | 上 | 七印灾 | 6 | ||||
异 | 第一插段 | 7 | |||||
象 | 七号灾 | 8-9 | 6 | ||||
地上的灾难 | 第二插段 | 10-11 | | | ||||
第三插段 | 12-14 | 18 | |||||
将来必成的 | 七碗灾 | 15-16 | |||||
事 | 第四插段 | 17-18 | |||||
主的再来 | 19 | 19 | |||||
禧年的国度 | 张立国度 | 20上 | | | ||||
清除罪恶 | 20下 | 20 | |||||
新天地的降临 | 21上 | 21 | |||||
新天与新地 | 新耶路撒冷 | 21下- 22上 | | 22 | ||||
结 | 22 | 天 使 的 吩 咐 | 22下1 | ||||
耶 稣 的 宣 告 | 22下2 | 22 | 跋 | ||||
语 | 下 | 约 翰 的 见 证 | 22下3 | 下 |
摘要:
启示录为一本旷古的奇书;按时间言,是神给人最后的启示;按内容言,也是神最后的启示;按神学言,本书是最伟大的基督论名著。
本书的结构可沿 1:19的大纲,即除引言(1:1-8)及结语(22:6-21)外,可分为三大段:1) 所看见的事(1:9-20);2) 现在的事(2-3章);3)将来必成的事(4-22章)。
一 .引言(1:1-8)
A.著书的目的(1:1-3)
作者开宗明义便宣告著书的目的及全书的主题,主题涉及神有一个管理世界的计划 (1:1a),这计划曾启示给他的众仆人(1:1b),也特别给约翰(1:1c)。作者以第三者的身份见证他的记录是正确的(1:2),并以神仆人的身份宣告凡奉读神启示者所领受的祝福(1:3)。
B.著书的对象(1:4-8)
神最后的启示特别显给小亚细亚七教会 (代表历代的教会)(1:4a)。这启示有1 永在的神;2 他的七灵(代表完全的灵示,即默示),(1:4 b);3 死而活过来的世上元首耶稣基督为证(1:5a);作者在此数述耶稣过去代罪受死的工作(1:5b),现今作大祭司的工作(1:6)及将来的工作(1:7),旨在显出耶稣乃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全能主(1:8)。
二 .所看见的事(1:9-20)(拔摩岛的异象)
A.约翰所见的异象(1:9-18)
作者继续指出他领受启示时的环境与时日 (1:9-11),并那给启示的主(1:12-18),主的身份如同审判官(1:12-16),使作者战兢惧怕(1:17a),但审判官却安慰他(1:17b)。这是顶奇妙的事,审判官顾名思议是没有怜悯的,不会安慰人的,然而主耶稣与世上的审判官不一样,他是公义的,也是慈爱的。
B.约翰所受的命令(1:19-20)
作者看见异象后,随即领受因异象而来的命令,于是这命令便构成着本书的原因 (1:19) 及受书的对象(1:20)。
三 .现在的事(2:1-3:22)(七教会的异象)
第 2与 3章总论教会的元首主耶稣基督向七代表性的教会讲道。每篇信息均有独特的格式及内容如:1) 目的地;2) 称赞;3) 缺乏;4) 要求;5) 命令;6) 应许;因篇幅关系,兹以表代释:
以弗所 | 士每拿 | 别加摩 | 推雅推喇 | 撒狄 | 非拉铁非 | 老底嘉 | |
名意 | 喜悦 | 没药 | 婚姻 | 献祭 | 余种 | 友爱 | 民审 |
代表 时代 A.D. | 使徒时代 30-100 | 逼迫时代 100-313 | 国教时代 313-590 | 教皇时代 590-1517 | 改革时代 1517-1790 | 宣道时代 1790-1900 | 背道时代 1900-? |
称赞 | 劳苦忍耐 | 至死忠心 | 坚守主道 | 后行胜于初 | 少数自洁 | 见证主道 | -- |
责备 | 失落初爱 | -- | 容忍假师傅 | 受假师傅 所迷惑 | 有名无实 | -- | 不冷不热 |
劝告 | 回想 2:5 | 尽忠 2:11 | 坚守 2:13 | 持守 2:25 | 儆醒 3:3 | 遵守 3:8 | 发热 3:19 |
应许 | 生命树的果子 | 生命冠冕 | 吗哪及白石 | 权柄伏列国 | 穿白衣同行与认他的名 | 免去试炼井作神殿柱子及赐新名 | 一同坐席 |
经文 | 2:1-7 | 2:8-11 | 2:12-17 | 2:18-29 | 3:1-6 | 3:7-13 | 3:14-22 |
四 .将来必成的事(4:1-22:5)(末后的异象)
A.天上的宝座(4:1-5:14)
1. 在宝座上的神(4:1-11)
“此后”二字 (4:1)暗示另一新时代及环境的情形,那是在天上美丽堂皇但肃穆的情景。作者举目观看(4:1),便目睹天上一幅敬拜的图画,那里神坐在宝座之上(4:2),并有围绕四周敬拜他的(4:4-5)和服侍他的人与活物(4:6-8a),及敬拜时庄严的气氛(4:8b-11)。
2. 开书卷的羔羊(5:1-14)
在宝殿上的主神 (4:8)手中有七引严封的书卷(5:1),但无人有权柄开启(5:2-3)。作者见无人能配得展开那书卷,便心中焦急至极而大哭起来。他大哭之因乃是书内的启示太重了,但又无人能配得展开那重要的启示,如此启示便无人知晓了。但有天使向他说只有那“犹大的狮子”,“大卫的根”,“被杀的羔羊”才配得起开启(5:5-7),其他观看的长老和活物也因此感而敬拜他起来(5:8-14)。
B.地上的灾难(6:1-18:24)
启 6章为另一情景的叙述,这是当羔羊每次开启一引时,在地上所发生的灾难,名为“七印灾”。在第七印未开启前,作者稍暂停,先再回头,从灾难的起头再补述一些在此时期发生的事,名为“插段”。此乃作者写作的技巧,因为“一枝秃笔不能描写多头的故事”,这文学技巧称为“回笔”或称“重复律”( Law of Recapitulation ),这是研究启示录必须注意的地方,不然整本书便如“刘姥姥如大观园”,越看越不懂得了(注 9)。这些“插段”目的有二:1.回头看 ( Retrospective )--详细解释或补充上文;2.往前看--导引下文 ( Prospective )(注 10)。
第七印展开后,又有七位天使出现,每位天使拿着号筒吹号,每次一吹号,在地上便产生灾祸,名为“七号灾”。在第六次吹号后,作者在写第七号吹响前,他又暂时歇笔,再写第二个插段,以补充上文及引进下文,如此反覆的应用,实为启示录文学上极优美之奇观。
因本概论范围之关系,笔者以图代述如下:
经 文 | 段 落 | 要 义 | |
1 | 6:11-17 6:1-2 6:3-4 6:5-6 6:7-8 6:9-11 6:12-17 | 七印灾 第一印 第二印 第三印 第四印 第五印 第六印 | 每印开启地上难。 无箭携弓的白马指冷战。 红马指热战。 黑马指死亡。 灰马指饥荒瘟疫 (人口1/4受害)。 灾难的圣徒呼喊伸冤。 风云变色,天地改容。 |
2 | 7:1-17 7:1-8 7:9-17 | 第一插段 (1)十四万四千见 证人 (2)灾难的圣徒 | 补充上文。 从灾难头起。 到灾难完时。 |
3 | 8:1-9:21 8:1-5 8:6-7 8:8-9 8:10-11 8:12 8:13-9:12 9:13-21 | 七号灾 (第七引) 引言 第一号 第二号 第三号 第四号 第五号 (第一祸) 第六号 (第二祸) | 每号吹起地上生难。 介绍吹号的七位天使。 火掺血的雹下降 (地1/3和树1/3遭殃。 火山扔海 (海物1/3遭殃)。 火星降下食水泉源 (1/3变苦水)。 日 1/3,月1/3被击打(日月1/3各无光)。 无底坑的蝗虫飞出,伤害没神印记的人。 释放百拉大河四使者,二万万军出现。 |
4 | 10:1-11:19 10:1-11 11:1-14 11:15-19 | 第二插段 1. 约翰吃小卷 2. 约翰量圣城 3. 第七号引戒 | 补充上文,引进下文。 神的启示,先苦后甜。 表征性质,象征圣城遭审判,两见证人受害为例。 引出第七号,显出第七号的厉害。长老战惧的俯伏敬拜,称为“神的愤怒”,但作者先引介立即收笔,再写插段。 |
5 | 12:1-14:20 12:1-13:18 12:1-2 12:3-4 12:5-6 12:7-16 12:17 13:1-10 13:11-18 14:1-20 14:1-7 14:8-13 14:14-20 | 第三插段 七人物”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第五名 第六名 第七名 三幅图画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 灾难期中的各主角及布景。 七个重要主角。 怀孕的妇人,指以色列的灾难。 大红龙,指魔鬼攻击以色列。 男孩子,指基督耶稣之受迫害。 米迦勒,指灵界的争战。 余民,指在灾难中坚受主道的人。 海中之兽,敌基督的工作。 地中之兽,假先知的工作。 描绘“七人物”出现的情景,补充上文,预告下文。 十四万四千人荣耀的胜利。 拜兽的人有祸了,及坚受真道的人有福了。 收割庄稼,人子再来时的审判。 |
6 | 15:1-16:21 15:1-8 16:1-2 16:3 16:4-7 16:8-9 16:10-11 16:12-16 16:17-21 | 七碗灾 引言 第一碗 第二碗 第三碗 第四碗 第五碗 第六碗 第七碗 | 最后一列审判。 施行七碗灾之天使的身份。 倒在有兽印记的人身上。 倒在海里,海水变血。 倒在江河,泉水变血。 倒在日头,热得烤人。 倒在兽的座位上,拜兽者,满身疮痛。 倒在伯拉大河上,引起哈米吉多顿大战。 倒在空中,天地改容。 |
7 | 17:1-18:24 17:1-18 18:1-24 | 第四插段 1.淫妇巴比伦 2.大城巴比伦 | 解释及补充上文。 巴比伦 (复兴罗马帝国) 如淫妇,指政治与宗教方面受审判。 大城巴比伦 (复兴罗马帝国) 的商业方面受审判。 |
C.禧年国度(19:1-20:15)
启示录中心信息的焦点集中于主得胜的再来,及再来后要建立的国度;这双方面的预言是所有信徒的安慰和保证。
1 主的再来(19:1-21)
主再来是禧年建立的前奏,他再来的消息使二十四位长老及四活物高兴俯伏敬拜起来 (19:1-6)。他的再来称为“羔羊婚娶”的时候(19:7-11)。他的再来满有荣耀,带着天军,制服列国,审判万民,特别要对付兽和假先知(19:12-21)。
2 建立国度(20:1-6)
主再来之目的乃要建立其永远的国度,可是因地上还有罪人 (禧年国度内之罪人),故他只可先建立禧年的国度。他先捆绑魔鬼(20:1-3)(为着日后审判所有罪人时同时清算他),然后与属他的人作王千年(20:4-6)。
3 清除罪恶(20:7-15)
千年之末,魔鬼得放作垂死争扎,诱惑禧年时的罪人向神作最后反叛,但神审判的火自天降下毁灭他们 (20:7-10),随即白色大宝座的审判出现,清算自创世以来反叛神者的罪行(20:11-15)。
D.新天与新地(21:1-22:5)
1. 新天与新地(21:1-8)
一切为新天新地出现的筹备就绪后 (4-19章),作者看见一个新的异象,这异象与前不同。前的是审判的,血腥的,痛苦的,咒诅的,死亡的;今次的异象是祝福的,详和的,安稳的,平安的,快乐的,没有死亡,只有永生,因为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在,赐福给人。
2.新耶路撒冷(21:9-22:5)
新耶路撒冷是神居所的中心,作者用最美丽的词句描绘一幅最美丽的图画,虽然如此,也只能片面性把极其美丽之点衬托出来而已。
五 .结语(22:6-21)
A. 天使的吩咐(22:6-11)
在神向作者所作的启示结束时,天使 (给启示的媒介)补上其见证,说这些启示是真确的(22:8),但遭拒绝(22:9)。天使吩咐他不要封闭一切所看到的启示,免得人没机会听而接受信靠(22:10)。但若有不肯接受的,也由他罢了(22:11)。
B. 耶稣的宣告(22:12-17)
主自己也补上自己的见证,他宣告自己的再来,如同作者在异象中所看见的一般 (22:12);并宣告自己的身份,身份证明他必成就所预言的(22:13-16)。
C. 新妇的邀请(22:16)
圣灵内居教会,教会是主的新妇,故作者说是圣灵和新妇一起邀请,请一切力竭的人来取永生的水喝;看完上文可怖的审判,这邀请更见贴切。
D. 约翰的见证(22:18-21)
作者不甘后人,自己也作见证,引证上述的异象是真确的,并添上阅读之福及删减的诅 (22:18-19),更附上耶稣的见证佐证他的见证(22:20),以免人误会、忽略或轻视。本书以愿主的恩惠临到为末(22:21)。若要逃脱上文之灾难,恩惠是必须的。
* * * * *
启示录的信息是每一信徒不可遗忘阅读的,全部圣经最重要的一卷可算此卷,因为神的启示以它为总结,凡是总结的总是最重要的。
看了上文,我们若能仍像约翰般愿“主啊,我愿你来”,便是非常难得了。很多信徒因活在贪爱世界的光景中,对主不冷不热,丢失了起初的爱,与世界通婚,按名是活,其实是死,不肯悔改自己的“淫行”(12:21),实是不愿主再来。
“主啊,我愿你来”,应是今日信徒从心发出的呼声,也是信徒唯一的盼望。现今的世界正处在火山的边缘,只待引爆的导火线。主再来的日子近了,若不预备妥善,谁能逃脱那愤怒的大日子呢?
愿主给我们眼药,擦亮眼睛,看清楚自己在神面前可怜的光景,靠着主恩,寻回初爱,坚守主道,勤劳忍耐,儆醒等候,务死忠心。
“凡有耳的,就应当听”,“主啊,我愿你来(快)来”。
书目注明:
(注1) Companion Bible, Bagster, 1969, p.1883。
(注2) 参 M.J.Brunk, “The Seven Churches of Revelation Two and Three .” Bibliotheca Sacra, July, 1969, p.244。
(注3) Robert L. Thomas,” The Chronolgical Interpretation & Revelation 2-3, “ Bibliotheca Sacra, Oct., 1967 , pp.327,331 有同感 。
(注4) William Barclay, the Revelation & St.John, I, Westminster, 1957, pp.19-24。
(注5) 读者欲详看“历史法”的释史 ,可参 Albert Barnes, Revelation, Baker, 1949, pp.iii-xxii, 31-464。
(注6) 读者欲详研各法之优劣 ,可参无匹之名 着 :Gary C.Cohen, Understanding Revelation, Christian Beacon, 1968, pp.13-43 (此书原是他的博士论文) 。
(注7) 何赓诗着“耶稣基督的启示”,证道出版社1968 年版第12 页 。
(注8) 本图析据 Cohen 上引书第160页 ;但J.D.Penteost, Lecture Notes on Revelation, 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 1967 却把第二印放在后三年半内 。
(注9) 读者欲详明此点,须参精采无俦的戈G.G. Cohen 上引书第76-161页。
(注10) C.C. Ryrie, Revelation, Moody, 1968, p.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