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長本

(六)憐恤的心,茁長吧!

 化冰問題

1. 這問題一方面是為熱身,另一方面也是為使組內弟兄姊妹彼此增加認識,知道大家曾受過的傷害及軟弱,以致能更有效地透過代禱、勸勉來互相建立。在帶領討論之初,可先問組員自覺是否一個憐恤人的人?跟著說明:感覺是一回事,事實可能是另一回事。從何衡量?組員可回答(a)-(f)的問題,若答案全屬「否」的話,這人實在是個十分憐恤人的人。同時,最好代入實際例子,如對子女、菲傭、下屬和學生等,看我們是否真有憐恤的心。

2.這題有引起動機的作用──我們為何要對人憐恤?因為當別人對我們沒有憐恤時,我們會很不愉快,覺得受傷害,甚至會反擊,造成的結果是人際關係受損,個人的傷口很難復原。

3. 這一題是試驗我們的極限,每個人的極限都不同,大家分享完畢後,組長可以問組員,在信主前,他們的極限是否也是如此?若否,是什麼令他們改變?對沒有改變者,組長可提出挑戰:信仰的作用是讓我們有更大能力,去承載人生的挫折、批評,將我們的極限繼續擴大,直到我們能像主基督一樣,然而,這並不是可以一下子做到的。有什麼東西可以幫助我們改變,使憐恤的心愈來愈大?一是透過神的話,其次是親自經歷主的憐恤,經歷愈深,改變愈大。

 查經

4. 太五7主清楚指出:「憐恤人的人有福了」!所謂憐恤──就是不值得原諒的也去原諒,不值得接納的也去接納。在原文中,這字有更深入的意思,舊約希伯來文「Hesed」就等於新約希臘文的「eleeo」,出現過76次之多。原意是進入別人皮肉之內,以致能以對方眼光去看,以對方思想去想,以對方感受去感受的意思。主繼續解釋為何這種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必蒙憐恤」。他們到底蒙誰憐恤?聖經沒有清楚交代。可以肯定,他們必蒙神憐恤,然而,他們所蒙的憐恤,不獨直接從神而來,而且神更會透過人去憐恤他們。一位已退休的哈佛大學校長寫信給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校長說:「要仁慈對A及B等的學生,因為他們可能是將來的大學教授;也要仁慈對待C等或以下的學生,因為將來捐贈十萬至百萬興建學校圖書館、科學館……的,可能就是他們。」

一位中學教師移民到美國,半年後便失業,在儲蓄將盡,家庭瀕臨破裂之際,一日,到中國餐館吃最後一頓飯以搏取妻兒歡心,不料竟發現該餐館之老闆是他以前的學生。在細述近況後,該學生毅然聘請那位老師任經理,以報答唸書時老師的仁慈和鼓勵,促使他有勇氣及信心去完成中學。組長可鼓勵組員分享其見聞!

5. 到底怎樣才可以成為一個憐恤人的人?太十八21-35;腓三16;羅十五1-3分別提供我們很重要的秘訣。

(a)太十八21-35

.主要求我們饒恕他人七十個七次。「七」是個完全數字,是無限次的意思。怎樣才能做到?

.多想想:我們欠主多少?我們有可能償還嗎?愈多想到自己的虧欠,便愈感到別人虧欠自己的是「微不足道」,簡直是千萬元與十元之比。

.我們不憐恤人,神也必向我們追債。

.神希望我們將所「欠」他的,還在周圍鄰舍的身上。別人虧欠了我們,最好把它視作我們還了一部分債給神。

(b)腓三16告訴我們:各人程度不同,他人不是我,所以我不能要求他達到我的期望及理想,只要他們已經盡力,便不可以指摘他們了。

(c)羅十五1-3指出,倘若有人程度差,某些事情總是做不來,或是容易傷害我們,我們應怎辦?與其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或嚴詞苛責,聖經給我們提示另一種不同的回應──他較軟弱,我較堅強(無論是資質、靈性、信心、愛心或勇氣等方面),所以,較強的應當擔當軟弱者之軟弱。透過擔當,主藉此建立軟弱的肢體:而建立人乃我們存在的主要使命。但這樣做豈不是很「吃虧」?下一題可以給我們解答。

6. 在箴十九17神明言說:「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所謂貧窮,可以指經濟上或能力上,也可以指智力上或靈性上,我們憐憫這些貧窮人,就等於借貸給耶和華。主應許說:「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可見憐憫人者必得神的祝福及補償。很多人的經歷告訴我們,他的補償不獨是永恆的,屬靈的,且更包括了今世的祝福,是透過我們曾憐憫恩惠之人加給我們的。試看神施恩約伯,叫他從苦境轉回,祝福他的一切比從前加倍。這些祝福從何而來?難道不是透過曾受他恩惠及欣賞他為人之親友、鄰舍而來嗎?(伯四二11)

7. 這是總結,也是作具體回應之時刻。大家分享完畢後,可請組員在禱告中立志,並具體向神說出自己對誰最缺乏憐憫之心,準備怎樣作出改變等。組員的立志,可以成為他們日後生命改變之動力。

 結論

一般人以為,同情心、憐憫等乃屬於性格的一部分,有些人天生下來便有,有些人則沒有,然而,從聖經及現實例子看來,這些特質絕非天性的,大部分乃是後天造成。縱使社會、家庭影響我們,使我們缺乏憐憫的心,但我們愈與主親近,憐憫人的心便愈強,因為他是充滿憐憫的救主。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