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使徒行傳

經文:使徒行傳4:1-37

主題:逼迫,禱告和更多的傳道

滿足所有的需要

焦點: 應該歡迎逼迫!

大綱:

一.在耶路撒冷作見證(1:1-7:60)

[教會的建立]

5.彼得與約翰受逼迫(4:1-22)

6.祈禱與更多的傳道(4:23-31)

7.供應照顧有需要者(4:32-37)

介紹:

不出所料,醫治瘸腿乞丐的神跡傳到了宗教領袖們的耳中,他們對傳講基督復活的信息有不加掩飾的反感。但是,來自宗教領袖們的逼迫沒能阻止使徒們,就像它沒能阻止耶穌一樣。逼迫在福音的傳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觀察與註釋:

對彼得和約翰的逼迫(4:1-22)

1.耶穌曾警告過門徒們:他們也會被棄絕和逼迫;並教導他們在他們被質問時要倚靠聖靈賜他們當說的話。在徒4-5章中,我們看到耶穌的預言具體地應驗了(太5:10-12;10:16-22;路9:1-5;約15:18-20;16:33)。

2.再次聲明:彼得和約翰不是被普通百姓所棄絕,而是被宗教領袖──「祭司們和守殿官並撒都該人」(4:1)所棄絕。是傳講耶穌身體復活的信息使得他們煩惱,特別是那些不信有復活的撒都該人(見太22:23-33)(4:2)。

如果耶穌確實是從死裡復活了,那麼他所有的聲稱就都是真實的,而猶太人就是殺了他們自己的彌賽亞。

3.使徒們被關入監獄過夜,準備第二天早晨聽審(4:3)。

4.不是所有人都棄絕福音,因有許多人相信了,使在耶路撒冷信徒的數目達到五千個男人(還不算婦女兒童,4:4)。

5.聽證會是在宗教領袖們的面前舉行的,大祭司亞那和該亞法都出席了(5:5-6)。

6.彼得和約翰被圍在中間,被問到他們能力的來源。

「你們用什麼能力,奉誰的名,作這事呢?」(4:7)

徒4:8節是至關重要的經文,因為它說明彼得的所作所為正是基督所預言的(見太10:19-20)。

「那時,彼得被聖靈充滿,對他們說:『治民的官府和長老啊!』」(4:8)

彼得自然地抓住時機,把這當作另一次傳講福音的機會,並帶著極大的權柄講出來。

7.彼得說了幾個關鍵點:

·     為什麼他們因醫治一個病人而受審?(4:9)

·     這人得醫治是因著「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4:10)。

·     他們(宗教領袖們)把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但神使耶穌從死裡復活(4:10)。

·     基督是匠人所棄的石頭,已經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4:11)

·     耶穌的名是得救的唯一道路:

「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4:12)

彼得又講出了一篇絕妙的信息!

8.彼得和約翰是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他們的「自信心」使宗教領袖們吃驚;他們很快就意識到:彼得和約翰是耶穌的使徒(4:13)。

9.但是無人試圖否認神跡,於是,宗教領袖們只能命令彼得和約翰「總不可奉耶穌的名講論教訓人。」(4:14-18)

顯然,宗教領袖們不僅無法否認這一神跡,而且在證實使徒職分的神跡面前,他們也無法否認基督的復活。現在,我們就很清楚為什麼在使徒行傳中早期的神跡是如此必要,是為了證實使徒們的見證和福音的真實性。

逼迫的本身是對使徒們傳講的真理的肯定!他們對現存的宗教傳統構成了真正的威脅。

10.彼得和約翰的回答奠定了後來在第5章的衝突的基礎。

「彼得、約翰說:『聽從你們,不聽從神,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斟酌吧!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不能不說。』」(4:19-20)

11.宗教領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威脅使徒們,因為治癒瘸腿乞丐的事使神得了榮耀。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神跡把人的注意力引向神,使得一些人信了神,得到一次傳福音的機會,並把榮耀帶給神。這才是真正的神跡!

禱告和更多的傳道(4:23-31)

12.使徒們回到「會友(自己人)」那裡去,並報告了所發生的事,結果是一場極佳的讚美與敬拜的聚會(4:23)。

13.他們認出所發生的事,就是基督應驗了在詩篇第2篇中的對彌賽亞的預言,外邦(萬邦)和君王一齊起來「要抵擋主,並主的受膏者(彌賽亞,基督)」(4:24-28)

對耶穌和對他們所發生的事都是按照神預先定好的目的(4:28)。

14.單按邏輯,我們會想使徒們將禱告求神給予保護,和免於受逼迫,這是滿恰當的──結果不然!注意他們禱告了什麼?

「他們恐嚇我們,現在求主鑒察,一面叫你的僕人大放膽量,講你的道。」(4:29)

更進一步,他們求神繼續以耶穌的名行出神跡,以證明他們所傳的信息(4:30)。

15.這場「真正的禱告會」的結果是在4:31寫下的,他們──

「都被聖靈充滿,放膽講論神的道」(4:31)

使徒行傳1:8的真理在這裡被再次強調,就是聖靈給人以為基督作見證的能力。當那發生時,信徒就有了一種事奉,是自然而來的副產品。

供應照顧有需要者(4:32-37)

16.使徒行傳4:32-37說得清清楚楚──

「那許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使徒大有能力,見證主的復活,眾人也都蒙大恩。」(4:32-33)

真正的相交包含一種「互相參與的夥伴關係」,滿足同組中每個信徒的需要──情感上、身體/物質上、金錢上和屬靈的。這不是「共產主義」,而是真正符合聖經的團契相交。無人缺乏,一切財物都是公用的,也無人宣稱有什麼個人的權利。

使徒們擔起了作管家的責任,「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4:34-35;又見6:1-4)。

如果我們真正明白和實行了聖經上的原則,今天的教會裡就不會有任何缺乏。雖然文化內涵可能改變了,但基本的原則並沒有改變!他們所用的方法可能是與文化相關的,而且僅僅適用於那個時代,但是,互相滿足事工上的需要依然是聖經所命令的。

17.路加在結束這一段時,介紹了巴拿巴(「勸慰〔之〕子」,意思是擅長勸慰人的)這個人。他賣了一塊地,並把收入交給了使徒們。這就為後來在第5章敘述亞拿尼亞和撒非喇的犯罪設立了背景。

逼迫帶來了讚美、祈禱和滿足眾人需要的供應。或許,今天的教會應該禱告求一些逼迫!實際上,如果今天的教會以同樣的能力和膽量傳講了福音,逼迫就會自然地降臨。

指導研經題

使徒行傳4:1-37

1.醫治瘸腿的乞丐這個神跡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2.最攪擾宗教領袖的是什麼?

3.統治者問彼得和約翰的問題歸根到底是什麼意思?

4.你怎樣描述彼得的回應和信心?

5.彼得關於耶穌講了什麼?

6.這次逼迫帶來的結果是好是壞?

7.從一個信徒的角度來講,逼迫證明了什麼?

8.為什麼宗教領袖對彼得和約翰不能再做更多的逼迫?

9.彼得和約翰首先禱告求什麼?

10.徒4:32-37是如何描述了逼迫的一個副產品?這與第5章有什麼關係?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