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第二課 第三課 第四課

建立你的神學

第一課

什麼是神學?


關於IIIM神學教育資源中心

IIIM神學教育資源中心創建於1997年,是一個非營利的基督教機構,致力於「聖道教育,面向全球,免費提供」的使命。 為要滿足當今全球不斷增長的基督徒領袖培訓的需要,我們製作和發行了這套純正的、基於聖經的神學教程,主要面向那些沒有可能通過其它渠道接觸培訓材料的基督徒領袖。通過建立捐賑網絡,IIIM已經有了一套低成本培訓全球基督教傳道人和領袖的方法,採用方便使用的多媒體神學教程,現已有五種語言(英文、西班牙文、俄文、中文和阿拉伯文)。所有的課程都是在本機構寫作,設計和製作,其形式和質量上與本機構於2009年美國歷史頻道(History Channelc)在使用動畫和教育 專項上獲得傑出視頻「泰利獎」的兩個作品十分類似。我們的材料採用多種渠道傳遞,包括DVD,文字印刷,網絡視頻,衛星電視,電台和電視。

有關於本事工更多的信息,及其如何參與在其中,敬請登陸我們的網站www.thirdmill.org.


目錄

I. 介紹
II. 定義
經典定義
托馬斯.阿奎那
查爾斯.賀智
威廉.艾姆斯 (或阿穆斯)
約翰.傅瑞姆 5
發展路線
學術取向
人生取向
評估
學術取向 7
人生取向
III. 目標
首要目標
正確的思想
正確的行為
正確的情感
相互依賴 12
正確的思想
正確的行為
正確的情感
優先次序
IV. 主題
方式 16
選擇
V. 總結

I. 介紹

有時候漫無目的、毫無定向的去散散步是件好事。漫步當然是件十分有樂趣的事,但是當你必須達到一個特殊的目標——要在特定的時間到達一個特定的地點時,你還是最好按著一個計劃、一張地圖或者一條路線去走。

這一系列的課程稱為「建立你的神學」。在我們建立神學的過程中,得出穩固可靠的結論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必須有計劃地去達到這個目標。因此,在這系列的課程中,我們將要看看發展出負責任的基督教神學的一些基本方向。

我們稱第一課為「什麼是神學?」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會表明我們研究神學的策略,這策略在過往對教會有很大益處,所以,今天我們也要跟隨。為了要探索這個策略,我們把這一課分成三個主要部份:第一,我們要看看神學的定義;然後我們要研究神學的目標;最後,我們要探索神學的主題。讓我們先來定義一下「神學」這個名詞。

當我們看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們會觸及三個主題:第一,我們要去看看四位神學家所提供的一些典型定義;第二,我們會描述這些定義的角度和傾向;第三,我們會評估這些不同的角度。讓我們首先去看神學家如何定義神學。

II. 定義

羅馬書第1章中給我們一個重要的看法,那就是人的一生中都在做神學。就是不信的人也要面對普遍啟示,普遍啟示有時候甚至會在潛意識中帶領著他們去反思上帝和他公義的要求。對信徒來說,無論他們的職業是什麼,他們都會花很多時間去追想上帝。然而,本課程中,我們要集中地把神學看為一項正式的指定任務 ,是由一批有學識的人共同努力合作研究的特殊學科。

經典定義

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定義神學這門學科的方式多不勝數。在我們討論正式的神學研究之前,我們先要限定焦點,我們只會集中地看四位倍受尊崇的基督徒神學家的看法,他們提供了對我們很有幫助的取向。讓我們一起來思考托馬斯.亞奎那 (Thomas Aquinas)、查爾斯.賀智 (Charles Hodge)、威廉姆.阿穆斯 (William Ames) 和當代神學家約翰.傅瑞姆 (John Frame),在他們的著作中對神學的定義。

托馬斯.阿奎那

我們首先看阿奎那這位有名望的天主教神學家對神學所抱的傳統定義。他的看法是源於在他以先的神學教父的實踐而來的,這些教父今天繼續影響著教會的許多宗派。在他著名的著作《神學總論》第1冊的1章7節中,阿奎那稱神學為『神聖的教義』,並且他這樣定義神學:

神學是總體的科學,這科學把一切事情都放在上帝的觀點之下去看,這些事情要麼因為論及上帝本身,要麼因為涉及到上帝。

神學生對這個定義通常感到相當 滿意,大多數人看這個定義也認為十分合理。這個定義有兩個重要的層面是需要我們特別關注的。

首先,阿奎那把神學定義為『科學』。他所指的『科學』並不是現代對科學所存的定義。他所指的科學是廣義的,指的是理性和學術的追求。這樣看來,神學是一項有具體目標的學術任務。阿奎那的定義表明了正如有人研究生物學、心理學、法律或歷史那樣,同樣地,也有人追求神學作為學術學科。這個神學理念的完成主要是透過各種與學術研究有關的思想和活動。

以這種看法來說,神學家的主要任務是去思想、教導或記錄神學教義或理念。當然,阿奎那相信神學不應該只是學術的工作;神學更應該影響基督徒生活的每一個層面。然而,他的看法主要還是傾向於看神學為智力知識的追求。

當我們看阿奎那給神學所立的定義的時候,我們看到第二個重要的層面。對阿奎那來說,神學至少有兩個方面。一方面,神學家討論有關「神本身」的問題。例如,我們有系統地陳述上帝的屬性:如神的無所不在、無所不知和聖潔。我們稱這些主題為「嚴格的神學」研究,神本身就是我們的研究對象。

另一方面,就如阿奎那使用這個名詞的時候所表達的,神學也是任何與神有關或者指向神這方面主題的研究。討論這些題目的時候,不一定要特別談到上帝,神學家很巧妙地把這些主題與神聯繫起來。例如末世論,是有關末後事情的研究,這是神學中一個重要的主題。有關罪、救贖、甚至聖餐中基督同在的各類教義,雖然這些都不是「嚴格的神學」,但郤仍然是在一般的神學研究範疇之中。

有了阿奎那設立的基本取向,現在我們要聽聽基督教神學家查爾斯.賀智(Charles Hodge) 所說的類似見解。

查爾斯.賀智

雖然更正教的改革對神的教會起了重大的影響,然而,這改革沒有改變神學的基本定義。賀智生於1797年至1879年,他居住在普林斯頓。他在他的系統神學開頭的章節中,這樣定義神學。神學是「神聖的啟示,是有關神本質和我們與他之間關係的科學事實。」

讓我們指出幾個神學定義的角度。首先,賀智對神學的定義與阿奎那的定義非常相似,但是,我們要注意他怎麼明確地提到啟示。神學是處理「神聖啟示的事實」。阿奎那當然也尋求依靠上帝的啟示,但是賀智的定義顯出了典型更正教所要關心的地方,那就是對神啟示重要性的關注,特別是將聖經看為神學的主要來源。

第二點是同樣重要的,那就是象阿奎那那樣,賀智也把神學描寫成為「科學」,他把神學看成為一門學術科目。賀智實際上使用了當代自然科學或物理學的方法,作為神學家所跟隨的模型。聽聽他在其著作「系統神學」開頭簡介中,所說的話:

聖經是神學的系統,就如大自然是化學或機械的系統一樣。我們在大自然裡發現化學家或機械哲學家必須檢查的事實……探索他們所確定的定律。同樣地,聖經中包含了神學家必須收集、證實、整理和展示的真理和這些真理之間的互相關係。

對賀智來說,神學家的工作是用聖經作為資料,就像十九世紀其他學科的科學家那樣,去研究、測試和整理這些資料。同時,他也相信神學家所得出的結論,要被應用在基督徒的生活中。但是賀智也像阿奎那那樣,傾向於把應用這部份交到傳道人和牧師的手中,而把正規的神學限制在神學家和他們的學生手中。

第三方面,我們也看見賀智宣稱神學有兩個主題。做神學的時候,主要關注到的是「神的屬性」和「我們與神的關係」。這個神學主題的分類與阿奎那的定義很相似,也就是區分了嚴格的神學(或神論)和一般的神學。

看過了阿奎那和賀智對神學的定義,讓我們來看第三個神學家對神學的定義。威廉姆.阿穆斯(William Ames),生於1576年到1633年,是位有影響的清教徒,他對神學的定義與前面提到的兩位神學家稍有不同。

威廉.艾姆斯

在他所著的《神學精髓》的開頭部分,說到神學的中心是「為神而活的教義或教導」。

阿穆斯對神學的看法與我們剛看過的看法至少有兩處不同的地方。第一,在他的定義中他沒有使用『科學』這個名詞,阿穆斯的確認為神學是『教義或教導』,對他來說,神學是理念和教導的智力性追求。但是他不像阿奎那和賀智那樣口吻,他沒有強調神學與其它學術學科的緊密聯繫。

第二,雖然阿穆斯肯定神學是教義的研究,請留意他是怎樣特意地指出神學研究的主題,那就是『為神而活』。阿奎那主要把神學看成為事實和理念的集合,在一定程度上賀智也是如此認為的。但是阿穆斯認為神學的重點是一個人怎樣向神而活和為神而活。與其把神學限制在對理性和事實追求的框框之中,阿穆斯採取了實際經驗的取向——清教徒又稱之為實驗性的取向,他看到了信徒生活較廣泛的層面。對他來說當人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較廣泛的層面時,他們就是在做神學,而且是做到了神學的精髓。

當代神學家約翰.傅瑞姆 (John Frame) 與阿穆斯的看法是一致的。

約翰.傅瑞姆

在他所著的《對神的認識之教義》一書中的第三章裡,傅瑞姆這樣定義神學:神學是「人將神的話語應用在人生的每一個層面中。」

傅瑞姆同意阿奎那和賀智部份的看法,因為他在別的地方定義『應用』為『教導』或者『教義』。可是,就如他在別處所說的,傅瑞姆認為教導是使用聖經去『滿足人的需要』。神學不單單只去思想一套傳統上相對學術化的主題。相反地,神學是應用;是在廣泛的生活層面中去應用聖經的教導。

我們看過了四個對神學不同的定義,現在我們要去比較他們所代表的觀點與角度。

發展路線

這四個定義展示了神學家對這學科所採取的兩個珍貴的角度。我們稱第一個角度為學術取向,第二個角度為人生取向。

學術取向

在一方面看來,阿奎那和賀智代表了學術取向的神學。他們的觀點代表了大多數基督徒神學家定義神學的方式。簡單來說,他們定義『神學』的方式是與『神學』這個名字的語言學或語音學背景相對應的。『神學』是由希臘語的兩個詞根:『theos』和『logos』組成。『theos』的意思是『神』,這是『神學』這個名詞的前半部份。在這情形下,logos這個字所指的是某一個項目的『科學或教義式的研究』,這部份是『神學』這個詞的後半部份。在語言學上看來,『神學』這個名詞所表達的就是『有關神的教義或者對神的研究』。

幾乎沒有任何一個真誠的福音派神學家會同意說,單去研究神本身就是整個讀神學的目的。大多數信徒都瞭解到明白了神學以後,我們無論怎樣都應該把神學應用在人生中。但是在正規的神學中,應用經常被看為不是最主要的,而是次要的,應用有時候叫做實踐神學。實踐神學是我們在正規神學的學術問題上定位了以後,所參與的進一步活動。

結果,在完成正規神學的課題時,經常缺乏了對一般生活的關心。只有少數在學術上有恩賜的人才能夠在這個領域上作出一定程度的參與,以致在神學界中養成了成為學者專家的風氣。

在另一方面來看,阿穆斯和傅瑞姆對神學的定義,代表了一個重要的少數觀點,那就是人生取向的神學角度。

人生取向

向來都有神學家把神學與信徒廣泛的生活層面密切地聯繫起來,但是,過去持這個觀點的主導神學家相對來說較為少數。近年來,有比較多的神學家開始拒絕接受神學的概念只是單一地考慮智力性主題。他們認為就基督徒人生而言,正規神學不單單是理性和學術性的依據,更是基本而深層地關注為基督而活的學科。

近數十年來提倡這少數看法的人數增多有許多的原因。其中一些原因來自神學或者甚至是聖經本身。但是我們要注意到,其中一些增長的原因是與近代西方文化引導出來的公眾輿論有關,這些輿論直接質疑專家們能夠保持客觀看法的能力,無論他們在那個領域中。今天我們經常被提醒到有關知識分子的人性和他們的人生,是怎樣深深地影響了他們的學術追求。

例如,曾經被認為是絕對客觀的科學家和醫學專家,現在卻被看成是普通人而已。我們經常對他們的觀點表示懷疑,這情況在幾十年前是難以想像的。在相似的情況下,教會現在承認無論神學家們是如何的傑出,他們都只是人。儘管他們聲稱他們客觀地觀察事實,他們的人生經驗還是會深深地影響他們的觀點。結果,處理神學的純粹學術方法今天較為不被重視,反而人們看應用的需要比以前更明確了。

我們看過了以學術作取向的神學和以人生作取向的神學之後,我們現在要退一步作初步的評價。

評估

這樣能幫助我們看到各種取向的長處和短處。在嚴肅、正規的神學中,學術取向和人生取向兩者的正、反面是什麼呢?

學術取向

首先,學術取向的最大好處是利用了神給人的恩賜之一,那就是我們的理解能力。神給人智慧,並且期望神學家運用這能力去追求真理。

在聖經中,我們見到當智慧人以他們的智慧能力去敬畏神的時候,他們就得到讚美。以理性去仔細地思想真理的本質和有系統地陳述信仰是智慧的基本要素。所羅門有智慧,是因為他行使他的思想能力去考慮事情。

聽聽列王紀上,第4章29至31節中對所羅門的描述。

神賜給所羅門極大的智慧聰明和廣大的心,如同海沙不可測量…他的智慧勝過萬人…他的名聲傳揚在四周的列國。(列王紀上第4章29-31節)

按這段經文看來,聖經的智慧書清楚地鼓勵我們發展和使用我們的理解能力。

實際上,使徒彼得稱讚保羅,確認他的神學在智力上是成熟的。他在彼得後書第3章15和16節裡這樣說:

親愛的兄弟保羅,照著所賜給他的智慧寫了這信給你們…信中有些難明白的。(彼得後書第3章15和16節)

傳統神學對理性和學術的注重並沒有與聖經中好神學的概念相違背。相反地,嚴謹的思考方法是傳統神學的一大強處。

即使如此,我們必須同樣地強調潛伏在以學術作為神學焦點的危險。不幸地,傳統神學往往傾向於研究概念性或學術性的主題,神學家很少注意到在圖書館以外,發生在生活上的問題。有系統地達成真正的理念構思,很容易成為目標的本身。這樣,一般人很容易因為一個人對神學主題有許多知識,而稱這個人為好的神學家。但是,有時候我們必須承認『好的神學家』不一定是一個『好』的人。

不幸地是,這樣的描述正說中了許多被稱為是『好的神學家』。這些神學家能夠以卓越的技巧搜集和處理有關神和基督徒生活的資料,但是他們卻不能夠以同樣的注意力去活出基督信仰。

我們憑甚麼去相信一個好的神學家不一定是個好人呢?我們經常僅僅以學術活動來定義神學,認為做神學就是指做好的研究,寫好的著作和教導正確的理念。

不幸地,這仍然是今天正規神學教育的傾向。神學院幾乎完全依靠教室裡經驗,來裝備福音的工人,這是不容否定的事實。這個事實顯露了我們仍然相信,基本上我們可以在實際的人生神學之外去做神學,這正是以傳統路徑作正規神學取向的最大危機之一。

可是,我們也應該知道以人生作取向的神學也是有利有弊的。這個角度認為神學必須更直接地與研究以外的生活連接起來,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評估這種越來越受歡迎的看法呢?

人生取向

首先,這種神學取向的強處是鼓勵我們觀察一些重要的聖經價值。我們都很熟悉雅各書1章22節這段經文,雅各這樣說:

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雅各書1章22節)

許多神學家只在表面上所擁有知識,這段經文完全道出了這些神學家的情況。好的神學會引導出相稱的人生,而不僅僅是適當的學術。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8章1節中不正是對哥林多人說這樣的話嗎?

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哥林多前書8章1節)

他又在哥林多前書13章第2節中這樣說:

若我能…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哥林多前書13章第2節)

如果我們專以客觀性的、概念性的取向去學習神學,我們實際上並沒有滿足聖經的標淮,相反地,持守聖經價值的神學是活出我們所信真理的神學。

同時,以人生作取向的神學也有其危險之處;那就是反智主義的嚴重危機。由於今天許多福音派信徒完全懷疑神學的知識角度,他們就完全否定仔細地研讀神學教義的必要性。他們認為傳統上以學術為取向的正規神學,對基督徒生活是有害無益的。

我們都聽見過真誠的信徒這樣說:「我們不應該進入教義的範疇內;因為那只會叫我們的心思遠離基督。」或者你聽過這樣的說法:「作教會領袖的不需要研讀神學,他們所基需要的是單靠聖靈的帶領。」我最近聽見有人這樣說:「理智的基督教是死的基督教。」這些心懷好意的信徒明顯對傳統上以學術為取向的神學不甚滿意。他們拒絕接受以學術為取向的神學,卻以反智主義的路徑去達至信仰。這些信徒不把人生建立在仔細和嚴謹推敲的神學上,卻單獨地依靠他們的屬靈直覺,並沒有好好地檢查這些直覺的來源。他們也許只去跟隨一位有能力和有屬靈魅力之人的帶領,或許以不尋常的屬靈經驗去代替傳統的學術神學。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抵擋教會中,反智主義這個嚴重的危機;因為反智主義這傾向不可避免地要叫我們陷入基督信仰的假教導和誤解之中,叫許多信徒的人生出現可怕的後果。

保羅承認這個危險的存在,他在提摩太后書第2章第15節裡這樣警告提摩太:

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摩太后書第2章第15節)

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小心地檢查我們定義神學的方式。有些人會自然地趨向以學術的取向看神學,而忽略了人生的取向。有些人卻趨向以人生取向看神學,而不去理會知識的取向。要避免這兩個極端,我們必須承認這兩種方面都是有它們的危險和價值。智慧之道是同時擁抱這兩種看法。我們需要學術的神學,同時也需要生命的神學。

探索過神學家定義神學的一些方式之後,我們要去探討第二個主題:那就是神學的目的。我們做神學時最顯著的目標是什麼呢?這些目標又怎樣彼此關連呢?

III. 目標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要去看三件事:首先,我們會辨別神學的三個主要目標;其次,我們要探求這三個目標的相互關連性;第三,我們要探討這三個目標應有的優先順序。讓我們先來描述神學的目標。

首要目標

描述神學目標的方式多不勝數,要一一列舉是不可能的。一般來說,我們做神學的原因與我們作基督徒做一切事情的原因是一模一樣的。若以韋斯敏斯德小要理問答的第一個問題的語言來表達的話,神學就是我們「榮耀上帝和永遠以祂為樂」的方式之一。然而,我們是可以更精確的來描述。神學家在他們的研究當中,應該有特有的方式去榮耀上帝並以祂為樂。

在很多方面看來,我們探索過的不同神學定義的差別,為我們提供了幾個明顯的神學目標起點。在一方面,把正規神學主要定義為科學;作為學術知識領域,表明了它一個目標是知識上的或是概念性的,也就是教導或發展集中在知識層面上的教義;另一方面,以人生取向定義的神學,表明了我們的目標是去發展更為廣義層面的教導或教義,其注意力集中在基督裡整全的人生。

我們要以這兩個神學取向去說明三個基本的神學目標。我們要討論正確的教義、正確的行為和正確的情感 。讓我們先去看正確的教義這個目標。

正確的思想

首先,教義上的正統是任何負責任的基督教神學的主要目標。不同的教會使用正確的教義(或觀念)這個名詞的時候,有不同的意思,但是,我們在這裡簡單地把這個名詞定義為「正確或正直的思想」。正確教義的目標是要達到正確的或真實的教義。不管我們所屬的是什麼宗派或教會,我們做神學的時候,在某程度上對我們所相信事情的真實性要感興趣。我們都希望對上帝、我們的世界和我們自己的事情有正確的看法。我們不難看見神學歷史中對正確教義這目標所存的重要性。毫無疑問地,這對概念的關注是大部份神學著作的主要興趣。

試想想路易斯.伯克富(Louis Berkhof)所著的《系統神學》第三部分的目錄。在「論基督之位格與工作的教義」這一章中列舉出這樣的大綱:

基督的位格

I. 歷史上基督的教義

II. 基督的名稱和本性

III. 基督的神人二性

基督的地位

I. 降卑的地位

II. 高昇的地位

基督的職分

I. 簡介:先知的職分

II. 祭司的職分

III. 贖罪的起因和必須性

IV. 贖罪的性質

V. 有關贖罪的不同理論

VI. 贖罪的目標和範圍

VII. 基督贖罪的工作

VIII. 君王的職分

這個大綱清楚地表明了伯克富寫這一章的主要目標,就是叫讀者學習正統的或正確的教義,叫讀者可以掌握正確的概念。

相對來說,在過去神學家比較容易以基督信仰的某一層面作為絕對真理,發表武斷的見解。今天,隨著通信的發達和全球人口的遷移,我們差不多在每一個角落裡,都會遇到與基督信仰不同的信仰,這種情況叫許多人的思想產生混淆,使他們缺乏追求真理和正確思想的能力。

就連許多基督徒神學家也懷疑我們是否能夠真的那末肯定傳統信仰對真理的看法。除了從基督教群體以外而來的混亂影響之外,我們也要處理另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很難找到持相同見解的基督徒,就算是在少數核心教義上持相同見解的基督徒,也為數不多。面對這種多元性的變化,即便是在教會之內,也很容易叫人放棄尋求正確教義的這個目標。

儘管面對當前這些傾向,我們要重申肯定發展正確教義應該是神學的主要目標之一。今天我們追求正統真理的時候所面對的挑戰,無論在哪一方面看來都沒有特別的之處。耶穌和他的門徒在地中海區域所面對廣泛的多元宗教差異,與我們今天所面對的世界是一樣。然而,耶穌毫不猶豫地向跟隨他的人宣告追隨真理的必要性。

在約翰福音第17章17節裡,他這樣向天父禱告:

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約翰福音第17章17節)

耶穌深切地關注正確的教義。他確定正確的教義是神學的主要目標之一,我們必須象跟隨他的人那樣去追隨真理。

我們看過了神學的概念性目標之後,現在讓我們看看正確的行為(orthopraxis)的目標。

正確的行為

簡單地來說,正確的行為所指的是發展集中於正確行為或做法的教義或教導。你應該記得阿穆斯描述神學的精髓為「向上帝而活」的教義。向上帝而活的其中一個層面是與我們的行為或做法有關的。只能正確地思考神學的概念是不足夠的。我們必須把這些概念實踐出來,正確地實踐出來。

基督教神學應該把我們導向正確的行為。例如,讀神學讓我們知道要祈禱、傳福音、敬拜、彼此服侍和慷慨地供給貧窮的人。但是知道了這些真理和其他的真理不足以稱為負責任的基督教神學。這些真理必須被轉化成為相應的行為,化為正確的行動。

不幸地,福音派信徒在維持他們對正確行為這個神學目標的興趣時,面對著幾個極大的挑戰。首先,教會以外的人經常以「沒有絕對道德標淮」這句謊話來攻擊我們,他們認為沒有特別好或者特別壞的行為。許多基督徒開始對堅持事情的對錯和抵抗文化浪潮感到厭倦。

此外,就是在教會之內,我們對把正確的行為作為主要目標一事保持沉默,這是源於基督徒在過去的失敗。教會借真理的名義犯了許多罪。當我們看教會歷史的時候,我們看見支持一些可怕行為的正是嚴肅神學的推理。在歷史中我們看見有信仰的人,甚至虔誠的基督徒,經常使用他們的神學替各種可怕的罪行辯護,這是令人十分悲哀的事實。

但是,儘管我們面對這重重的困難,正確的行為仍然是極為重要的,因為神仍然關注我們的行為。我們行為的好壞仍然影響我們的永恆獎賞。好的行為也是上帝叫我們彼此服侍的途徑,並且,我們更能夠藉著好的行為向這個不信的世界為基督作強而有力的見證。為了這些和其他的原因,正確的行為必須仍然是神學的根本目標之一。現在我們需要在這個目標的多個層面上謹慎地從事;我們每一個行動都要滿有謙卑和愛心。只是不要把基督徒人生降低至僅僅是行為的地步。無論怎樣,神學不應只關心概念的正確性,神學也應該要教導我們去行出應有的行為。

在雅各書第2章第19節裡,他這樣寫:

你信神祇有一位,你信的不錯;鬼魔也信,卻是戰驚。(雅各書第2章第19節)

在一方面看來,甚至魔鬼也有正確的教義。但是魔鬼的正確信仰對他有甚麼好處呢?

我確信撒旦是相信三位一體的;他相信耶穌為罪人而死;他相信基督復活了;他也知道因信得救的福音。然而,這些真理對撒旦完全沒有永恆的好處,因為他沒有從正確的教義轉移到正確的行為上去,他沒有敬拜和服侍獨一的真神。我們必須抵抗以正確行為作為基督教神學次要目標這個誘惑;正確的行為必須仍然是神學的中心目標之一。

除了正確的教義和正確的行為之外,我們也要提及另一個神學目標。我們稱這個神學目標為「正確的情感」(orthopathos),意思是正確的感覺或感情。

正確的情感

為上帝而活包括確信我們最深刻的情感是為了神而存在的:我們的喜樂、失望、渴求、憤怒、興奮和許多其它情感必須與上帝的心意合一。不幸地,如果說在學術界中有一個神學目標是神學家最容易忽視的,那就是正確的情感這個目標。導致這種忽視神學情感的至少有兩個原因。

第一,許多學術界中的神學家經常在心理上不善於表達或探索情感。實際上,在經常枯燥無味的學術模型的影響之下,人們以學術性神學作為職業——成為教授和老師,從而迴避面對生命中情感的層面。結果,在神學著作中很難找到興奮、喜樂、痛苦、憐憫、關心和愛心等情感的表達,神學著作變得如同植物學課本一樣的枯燥無味。如果你讀過學術性的神學著作,你會看到著作中很少關注到情感的層面,因為專業的神學家要麼自己不重視情感,要麼他們沒有表達出情感來。

表達正確情感的第二個障礙是,許多福音派信徒落入了一個陷阱中,這個陷阱就是相信感情是與道德無關的;感情在道德上是中立的。他們認為談及情感的對錯是不恰當的。他們相信正確的情感這概念是完全錯誤的。雖然無道德的看法十分普遍,相比來說,這看法與現代心理學的理論較相似,卻與聖經的角度相距較遠。

在神學著作中其中一個美妙的情感例子,是使徒保羅的著作。我們都知道保羅十分關注神學的正確性;他竭力地追求真理。可是,當保羅一次又一次地寫作有關真理的著作時,他忍不住要表達他的情感。他對正統神學的回應導致自然的情感爆發。

我記得當我寫哥林多前後書的釋經書的時候,我多少次看到保羅在神學討論當中表達出他的情感,這是叫我十分驚訝的。以羅馬書為例來說,這書經常被高舉為保羅最深刻的神學著作。在第9至11章中思考過神為猶太人和外邦人將來所預備的複雜問題之後,保羅突然爆發出讚美。羅馬書第11章33至36節是這樣寫的:

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 !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尋!『誰知道主的心?誰作過他的謀士呢?誰是先給了他,使他後來償還呢?』因為萬有都是本於他,倚靠他,歸於他。願榮耀歸給他,直到永遠。阿門!(羅馬書第11章33-36節)

你什麼時候在一篇學術神學論文中讀到類似的話呢?

相互依賴

我們介紹了神學的三個主要目標之後,我們現在要談談這三個目標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正因為它們之間所存的依賴關係,我們不能忽略這三個神學目標之中的任何一個目標,這個概念是十分重要的。這三個目標是如此的相互關聯,我們不可能只在一方面有豐富的認識,卻對另外的兩方面完全沒有理解。

讓我們解釋我們所指的是什麼,我們要看三件事:第一,我們要去看正確的教義怎樣提升另外的兩個層面,第二,我們會看正確的行為怎樣使其他的兩個神學目標更豐富,第三,我們要留意看正確的情感對另外兩個神學目標所作的貢獻。讓我們先看正確的教義或者正確的觀念怎樣促進其它神學目標的進展。

正確的思想

今天大多數福音派信徒很清楚地知道,原則上若要有某種程度上的正確行為和正確情感的話,正確的教義是必須存在的。我們從學術界的神學家和一般的神學家那裡學到,我們必須首先要瞭解真理,然後才把真理應用在我們的人生上。基督徒以相當直接的模式運作是很正常的,那就是:「我所相信的會影響我的人生方式」這是十分正確的。我們所學到的真理深深地影響著我們人生的方式。

當我們透過神學概念的研究去發展正確教義的時候,我們所瞭解的真理會證實我們的行為和情感,或者會對我們的行為和情感作出挑戰。或許你的自然傾向是對人發出同情和關心,又在行動上表現出來。當你知道了人是按照神的形象而造的時候,或者當你明白向人表達憐憫和愛心的重要性這些聖經概念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先前的行為和情感,就是那些你自然傾向的行為和感情,會被正確的教義所肯定和提升了。

同時,正確的教義也可能挑戰我們的行為和感覺。或許你是個經常與自己的自私和貪婪爭扎的人。你對貧窮人漠不關心,更不要談你會做一些什麼事去幫助他們解除痛苦。可是,當你的神學思維漸漸地與聖經的角度接近的時候,你的行為和情感會被你的正確教義所挑戰。這樣,發展我們的正確教義能夠確定或者挑戰我們的生活方式,提升我們的正確行為和正確情感。

正確的行為

現在讓我們轉去看看神學目標相互關聯的第二個方式。正確的行為是怎樣提高我們的正確教義和正確情感呢?我們的行為會怎麼影響我們的信仰和我們的感受呢?

在一方面看來,我們的行為或舉動能夠證實或挑戰我們所認識的真理。其中一個經常發生的例子是,若你問一個認真的神學生「我們為什麼要禱告?」

很多時候如果這個神學生沒有禱告實踐的話,他對這個問題的答案通常是沒有力量的,他會這樣說:「我們禱告因為上帝是這樣吩咐我們的。」雖然這個答案沒有錯,但是我從來未聽見過禱告戰士,就是那些有廣泛和完全禱告生活的人,給我這樣的答覆。多年的禱告經驗給人一種敏感性,他們能夠看見許多其它禱告的原因。沒錯我們禱告是因為那是神的吩咐,但是缺乏禱告的經驗經常有礙我們看見許多其它聖經中所提到禱告的動機。

對比之下,屬靈操練能夠叫我們朝著正確的教義靠攏。當信徒對禱告有更多體驗的時候,他們經常能夠看到聖經中叫我們禱告的各種原因。我們禱告因為上帝是值得我們向他禱告的。我們禱告因為我們需要他。我們禱告因為就如雅各書5章16節中所說的:

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各書5章16節)

我們若缺乏敬虔行為的話,就會剝奪這些神學信仰,可是禱告中的聖潔生活經驗會在許多方面挑戰、證實和提升我們的信仰。

除此之外,我們的行動同時會影響神學的情感層面。我們的行為的確被我們情感所影響,我們的行為可以肯定我們的情感,或者挑戰我們的情感。例如,當信徒犯了嚴重的罪的時候,他們經常經歷到內疚和被定罪的情感經歷。另一方面,當我們的行為是正確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發現神的認同和祝福所帶來的喜樂和滿足。

正如我們所講的,我們所相信的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感受;我們的行為又影響我們所相信的和我們所感受的。我們現在要以最後一個角度去看神學目標相互關聯的方式:那就是我們的感受怎樣影響我們所信的和我們所行的。

正確的情感

我們在詩篇中看見詩人的情感影響了他們的想法和行為。在一方面看來,當詩人感到被遺棄的時候,他對神學的正確教義主要集中在他所經歷的苦難和他對神的信心怎樣影響他所經歷的試煉。例如,大衛在詩篇13章第1節和第3節中,他這樣說:

耶和華啊,你忘記我要到幾時呢?要到永遠嗎?你掩面不顧我要到幾時呢?……求你看顧我,應允我!(詩篇13章第1節和第3節)

除此以外,詩人的行為也受到他們情感的影響。當詩詞人感到孤單的時候,他們不是安靜的、不是被動的;相反地,他們不斷的哭泣,並且會生病。詩人在詩篇第6篇6節中這樣說:

我因唉哼而困乏,我每夜流淚,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濕透。(詩篇第6篇6節)

可是,當詩人滿有喜樂的時候,他們感到有力量去以舞蹈和讚美去服侍神。就如我們在詩篇第30篇11節中所讀到的:

你已將我的哀哭變為跳舞,將我的麻衣脫去,給我披上喜樂。(詩篇第30篇11節)

從這些例子中我們看到正確的教義、正確的行為和正確的感情這三個神學目標是高度相互依賴的。我們所相信的總會對我們的行為和態度有一定的影響。我們的行為又影響我們的信仰和我們的情感,我們的情感又必定會不斷影響我們的行為和信仰。

瞭解到這三個神學目標相互依賴的關係叫我們注意到另一個嚴肅的主題。這三個目標之間究竟有沒有優先次序呢?我們應該多專注於正確的教義、正確的行為、還是正確的情感呢?

優先次序

許多福音派信徒對這個問題有很直接的答案。他們確信神的設計是叫我們先專注於改正我們的信仰,這樣,我們的行為就會改變,隨之而來的就是情感的改變。我們可以這樣形容這種的優先次序:那就是「思想對,行為正,然後,你就會感覺好。」這種做神學的方法是十分普遍的。

這個策略毫無疑問是完全正確的,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可是,當我們按照這優先次序來看神學的時候,問題就來了。因為我們似乎只在不斷地思想第一步,離不開這個階段,這樣,我們的神學就變得貧乏了。我們忽略了神學中行動和情感的層面,就算我們沒有完全忽略這兩個層面,我們頂多也只把這兩個層面看為次要的。

讓我們以人體的主要系統作類比來思想這些神學目標。我們都知道我們的身體有幾個重要的系統:中央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這些系統中那一個是最重要的呢?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地思想這些系統之間的互聯關係呢?我們也許會想神經系統怎樣影響到消化系統,但是,我們也許也會想到消化系統怎樣影響神經系統。我們可以想到很多正確和有用的方法去描述這些系統之間的關係。

我們看了神學三個目標相互依賴的關係,那表明了經常選擇其中一個策略或者只集中在其中一個目標是不夠的。就如我們在這些課程中將會重覆地強調,我們的信仰、行為和情感形成了多元互相依賴的網絡。這三者之間的關係不單單是在一條直線上的,而是網狀的、或是相互依賴的,我們甚至不可能在三者之間定出優先次序。是的,我們要思想的對,才能導致正確的行為和感受。但是有時候,我們要行的正,才能產生正確的思想和情感。我們甚至應該要感覺得好,才能擁有正確的思想和行為。聖靈以許多不同方式帶領他的子民走向這些神學目標。

我們應該怎麼決定去做什麼呢?我們應該怎樣去決定要注重正確的教義、正確的行為、還是正確的情感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我們必須要開啟我們的智慧,在不同的情況之下把優先次序和重點放在不同的神學目標之上。

「人生的甲板總是在搖晃不停,平衡只不過是短暫的同步配合。」人生就像一艘晃動船的甲板,有時傾向這一邊,有時候傾向那一邊。要在晃動不停的艙板上保持平衡,我們必須學會隨著雙腳所感覺到的,去側身往這一邊或者那一邊。如果你沒有學會怎樣正確地按著船的搖動而側身,你就會掉進水裡。每項神學工作都有不同的追求方式。每次當我們尋求去滿足神學目標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問:「我們所需要的是甚麼呢?我們自己和周圍的人這一刻最需要的是什麼呢?然後,我們才為那一刻建立適當的取向,我們更要全心全意地追求神學的所有目標。

不知道如何轉換優先次序的信徒會經歷到很多傷害。當我們經常強調正碓的教義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跌入到唯理主義的網羅中。當我們經常強調行為實踐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進入到律法主義陷阱當中,當我們總強調神學情感的目標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變得情感主義。但是學會怎樣在人生的艙板上暫時地平衡,側向這一邊或側向那一邊,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進入這些極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問這個問題:「這些傾向描繪了我做神學的方式嗎? 我是傾向於唯理主義嗎?我是傾向於律法主義嗎?我是否較為情感主義呢?或者我是這三者的特定組合呢?」無論我們的自然傾向是什麼,我們要努力地集中去看那些我們忽略了的神學目標。

我們既定義了神學,又審查過神學的目標,現在讓我們要去看看第三個題目,那就是神學的主題。在我們做神學的時候,我們所關注的範圍有哪些呢?我們應該在什麼標題之下去尋找正確的教義、正確的行為和正確的情感呢?

IV. 主題

要向人引述神學這重大的課題,就好像向人述說宇宙的運作那樣,是一項嚇人的任務。所以我們在這系列課程中必須要收縮我們的焦點,只去討論幾個神學主題。

要瞭解我們感興趣的主題,我們必須去看兩件事:第一,神學家所面對的許多選擇;第二,我們在這系列課程中的取捨。我們先看看當我們進入正式神學研究的時候所面對的選擇。

方式

當進入正規的神學追求的時候,我們經常被神學的廣大領域所吞沒了。一般人認為研究神學就是研究一列冗長的主題目錄。在基督信仰存在的二十個世紀當中,一定數量的神學主題佔據了研究神學之人的注意力。目錄中的主題隨著教會宗派的不同而各有差別,但是,當中有足夠的相似性叫我們能夠列舉出一定數量的主要神學類別。

神學的追求通常包括一些相對來說實用的題目,像宣道、傳福音、護教學(或稱作信仰辯護)、敬拜、慈善服務、輔導學或講道學。其中也包括了一系列較為理論化或抽像化的主題,如救恩論Soteriology、教會論Ecclesiology、人類學Anthropology、聖靈論Pneumatology、基督論Christology、神論Theology Proper、末世論Eschatology;還有聖經神學( 就是聖經中所記錄的救贖歷史)、系統神學(就是聖經教導的邏輯安排)、歷史神學(就是追蹤教會歷史上教義發展的情況) 及其釋經學(也稱作解經學)。

很大程度上,傳統的學術性神學研究集中在這些題目的原因,主要是從正確教義的有利位置作出發點:那就是研究這些主題的正確思想方式。典型的神學院課程在處理這些主題的時候,都會集中在叫學生得著正確的概念,確保每個人都有正確的想法。偶爾地,一些神學院會專注提供技能的學習。課程的設計會集中於敬拜、傳福音、講道和輔導的課程,一般來說關注點在於叫學生有正確的技能,或者得著正確的行為。不幸地,神學院一般來說不注重於培育正確的情感,或者稱為神學的情感角度,即便是在講道學和講道班中也缺乏這方面的培養。可是,就如我們在這一課中所學到的,處理神學主題正確的方法要求我們在三方面加深我們的關注。我們就能夠看見一個神學生所面臨的任務是何等的巨大。在每個神學主題上都有無數個追求的方向。

由於做神學的時候我們必然要面對一系列冗長的目錄,導致我們必須作出選擇。

選擇

剛開始作神學研究的神學生經常面對一個嚴重的危機,那就是神學主題的數目和複雜性可以叫學生喘不過氣來。實際上,神學領域是那麼的廣闊,許多學生所能做到的僅僅是囫圇吞棗地學習這些主題。結果,學生們經常發現自己幾乎完全集中在正確教義的理論上,因為他們沒有時間去探索其它的角度。

在這系列課程中,我們要集中去思想有限數目的主題,這樣就能夠避免讓廣泛的神學題目叫我們透不過氣來。我們集中去看牧養性的神學所關注的神學方向。在這裡我們所指的是直接對牧師和教會領袖有關的信仰、實踐方法和行為方式。我們不試圖在這些課文中去介紹整個神學百科全書,相反地,我們會問以下的問題:接受教會領袖訓練的人所需要知道的是什麼呢?他們要怎麼做呢?他們在神學上需要有怎麼樣的感受呢?他們應該怎麼對待神學研究呢?

幸好我們不用發明這些問題的答案,教會已經指出了幾個重要的方向。神學教育在普世教會中已經發展了好幾個世紀了,普世教會中各個宗派對於在訓練教會領袖時所需要教導的主題已經有了共識。

其結果,就是典型的神學院課程大約是這排列的。一般來說課程被劃分成三個主要類別:那就是聖經神學、歷史與教義神學和實踐神學。這三個類別代表了聖靈如何帶領教會,發展其領袖神學訓練的主要方式。讓我們具體地展開來看教會提供給其領袖們的這些神學訓練領域。

聖經學一般劃分為舊約研究和新約研究。這方面的課程集中研究聖經的內容和訓練未來的教會領袖如何負責任地解釋聖經。教義與歷史往往劃分為教會歷史和系統神學兩個部份。教會歷史的焦點是去看基督的肢體在世界上不同的世代和在各種情況之下掙扎,又看到上帝怎樣在教會的歷史中發展神學。系統神學叫學生看見教會如何把聖經的教導整理成為有邏輯和有系統的安排。最後,實踐神學叫學生注意到個人靈命的發展和事工的實踐技能,如講道和傳福音等。

當我們逐漸進入這一系列課程當中的時候,我們必須確認這些神學分類的重要性。與其再編造一套新的方式,我們不如去組織和澄清聖靈已經教導給教會的這些神學的不同層面。因此,我們在未來的課程中會集中地去看三個主題。第一,聖經研究,這領域大致與我們稱為「聖經的解釋」相對應。第二,歷史與教義研究,這一類課程大致與「群體的互動」相對應。實踐神學的部分將大致地與「基督徒的人生」這類別相對應。

我們要去看這每一個神學領域的運作,同時在我們建立神學時,要探求這三方面如何一起運作。我們希望這神學課程不會跌落在知識主義的陷阱之中,我們要經常提醒自己每一個神學課程都包涵著概念、行為和情感這三個方面。當我們學習舊約和新約的釋經學時,我們需要學會怎樣同時關注到理念、實踐和情感。當我們學習教會怎樣以群體的身份互動時,我們必需要記住理念、實踐和情感的重要性。當我們思想基督徒生活的時候,我們不僅僅集中在正確的教義上,同時也要考慮到正確的行為和正確的情感的重要性。在以上所提的這三個層面上,聖經的解釋、群體中的互動和基督徒的人生,這三個主題,將會成為我們神學簡介的主要課題。

V. 總結

在這一課中,我們探索了進入研究神學領域中最基本的問題,那就是「什麼是神學?」我們看了這個問題的三個方面:那就是神學的定義、神學的目標和神學的主題。當我們繼續學習下面一系列課程的時候,這些概念會重覆地出現。我們要記住這些基本策略,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地裝備來建立神學,能夠更有效地服侍基督和他的教會。

建立你的神學

第二課

探討基督教神學


關於IIIM神學教育資源中心

IIIM神學教育資源中心創建於1997年,是一個非營利的基督教機構,致力於「聖道教育,面向全球,免費提供」的使命。 為要滿足當今全球不斷增長的基督徒領袖培訓的需要,我們製作和發行了這套純正的、基於聖經的神學教程,主要面向那些沒有可能通過其它渠道接觸培訓材料的基督徒領袖。通過建立捐賑網絡,IIIM已經有了一套低成本培訓全球基督教傳道人和領袖的方法,採用方便使用的多媒體神學教程,現已有五種語言(英文、西班牙文、俄文、中文和阿拉伯文)。所有的課程都是在本機構寫作,設計和製作,其形式和質量上與本機構於2009年美國歷史頻道(History Channelc)在使用動畫和教育 專項上獲得傑出視頻「泰利獎」的兩個作品十分類似。我們的材料採用多種渠道傳遞,包括DVD,文字印刷,網絡視頻,衛星電視,電台和電視。

有關於本事工更多的信息,及其如何參與在其中,敬請登陸我們的網站www.thirdmill.org.


目錄

I. 介紹
II. 基督教神學
定義的困難 4
基本的定義
一致性和多樣性
一致性的神學
多樣性的神學
III. 基督教傳統
「傳統」一詞的定義
否定(負面)的定義
肯定(正面)的定義
路線和傳統的傾向 11
教義
實踐 11
感染力
傳統的重要性
我們的認識
別人的認識
IV. 改革宗的傳統
源頭及發展
路線
獨特之處
改革宗的幾個「唯獨」
聖經的一致性
上帝的教義
人類的文化
V. 總結

I. 介紹

記得有一次我去找個朋友幫我一個忙,但是我的表現看起來似乎只是想找他聊聊天兒。過了一陣兒我心中真正的目的終於顯露出來了。當我提出去找他的真正原因的時候,氣氛變得緊張起來,弄得我們在一起的時間變得很彆扭。我記得我的朋友這樣對我說:「如果你一來就告訴我你來找我的真正目的,我會抱著很清醒的態度來談。」

其實,在多方面看來做神學也是如此。很多時候基督教神學家討論神學的時候,似乎是沒有議程的,「我只是在討論事實,只是在告訴你聖經所說的是什麼。」但是多年來,我學會了當我們討論基督教神學的時候,最好能夠坦誠開放。這樣大家都能夠抱著清醒的態度來對話。

這一課是《建立你的神學》一系列課程中的第二課,在這一課中,我們要確立出這系列課程的基本取向。我們稱這一課為『探討基督教神學』,我們要指出一些較為重要的前提,這些前提會引導我們去探索如何去發展一套特定的基督教神學。

我們要從三方面去看這個主題,從廣義的到狹義的。首先,我們要定立一個角度,定義怎樣的神學才是基督教神學。第二,我們將探討特殊的神學傳統怎樣塑造基督教神學。第三,我們要看支持著這些課程的基督信仰的特定支派,也就是改革宗神學的一些基本信仰架構。讓我們首先去看基督教神學的一般概念。在這個課程中當我們用這個名詞的時候,我們所指的是什麼呢?

II. 基督教神學

不幸地是,我們經常提到基督教神學,可是,我們所指的究竟是什麼很多時候是含糊不清。有時候這個名詞所指的是基督徒的真實信仰,然而,基督徒同時也採用各種不純正信仰系統作為基督信仰。其他人用這個名詞去談論基督徒應該相信的神學內涵,但是,大多數基督並不認同他們應當相信的內容。由於以上和其它含糊不清的地方,我們有需要在這一課中搞清楚當我們使用『基督教神學』這個名詞的時候,我們所指的究竟是什麼。

我們要討論三個主題:第一,我們要看看定義基督教神學的一些困難;第二,我們將提出一個初步的定義;第三,我們要關注到基督教神學的一致性和多元性。讓我們首先看看嘗試定義基督教神學的時候所面對的困難。

定義的困難

定義基督教神學所面對的其中一個重大困難,就是尋找辨別基督教神學與非基督教神學的方法。有時候這些分別是一目瞭然的,但是很多時候要辯別基督教神學與非基督教神學卻是十分困難。

當我們把基督教與其它主要的世界宗教比較的時候,我們可以很輕易地把一些的神學與基督信仰區分出來。例如,儘管有人曾經設法把基督教與印度教結合起來,但是由於印度教所相信的是多神論,這叫印度教與基督教這兩套信仰系統有天淵之別,所以不容易混淆這兩套神學系統。

然而,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相比就與基督教接近了很多。伊斯蘭教象基督教那樣,追溯其源頭至亞伯拉罕。而且當伊斯蘭教的先知和他的追隨者寫作古蘭經的時候,他們都對基督教的教導作出了回應。因此,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存在了一定的相似性。雖然是這樣,當我們去區分伊斯蘭信仰和基督信仰的時候,我們不會面對太大的困難,因為兩套信仰系統之間仍然存有決定性和基本性的分別,譬如說,基督教確認基督的神性和超越性,相反地,伊斯蘭教卻否定這些真理。

我們再來考慮猶太教。猶太教與基督教就更為相似,兩者之間的關係更為密切,因為基督教是從猶太教而來的。可是,猶太教否認耶穌就是彌賽亞、是基督,所以很少人會混淆猶太教和基督教。

這些宗教及 其他世界主要宗教的神學角度與基督教神學的分別這麼大,大多數人都不難把這些宗教分辯出來。我們能夠在基督教神學與其他神學之間建立起相當穩固的界限。

與此同時,許多神學派別卻是混合了基督教和非基督教的思想,有時候使辨別出真正的基督信仰變得十分困難。在當今廣泛流傳的基督教異端當中我們看見了這樣的混合,如耶和華見證人會、摩門教、基督教科學會和文鮮明的統一教都是屬於這一類的。我們甚至可以在許多摒棄了早期教父神學立場、轉而擁抱自由主義的教會和宗派中發現這樣的混合情況。這些混合宗教的某些方面很容易被看得出來是非基督教的,但是其它的元素與真正的基督信仰十分接近,叫我們不容易在基督教和非基督教神學之間畫出清晰的界線。

當我們去考慮忠心的基督徒中間的神學分佈情形的時候,情況就更糟糕了。就算是在真的基督教的範圍之內,基督教神學容易以複數的形式出現,而不是以單數的形式出現。基督教神學以這麼多形態出現,要辨別哪一種基督教是真實的基督教,叫每個基督徒都感到滿意是不可能的。真正的基督教神學是否包括東正教的教導呢?我們又如何處理天主教的教義呢?哪些是最純正的更正教信仰形式呢?是聖公會嗎?還是浸信會呢?是不是路德會呢?還是衛理公會?或許是長老會的信仰形式吧?幾乎每個宗派都有自己的方法去評估基督教各個宗派純正性的方法,而且幾乎每個宗派都相信他們的神學是所有宗派中最純正的。當我們想到這些基督教的內部分歧的時候,要準確地去定義『基督教神學』就十分困難了。

我經常要求我班上的學生,去幫助我區別基督教神學和世界上其它的神學系統。我要求他們列舉出一張清單,要列出一個人如果要被稱為基督徒的話,他必須相信的教義。

學生們很快就列舉出一系列很長的基督教基本信仰。他們所列出的有:耶穌是主;耶穌是救主;相信耶穌是唯一的拯救;耶穌為了我們的罪而死;耶穌從死裡復活;神是三位一體的;耶穌是完全的人和全完的神;世人都是罪人;信是稱義的唯一途徑;基督徒必須要聖潔;聖經是神的話、是無誤的。基督徒要明白以上這些概念,他們要有良好的教育和有充分的知識,要相信這些概念的話,要求就更高了。

從班上收到這樣的答案之後,我通常會去問他們一個關鍵性的問題:「當你剛成為基督徒的時候,這些教義中你所相信的有幾條?」當然,大多數學生都承認他們最初只相信其中的幾條。我又問他們:「這樣,那時候你是不是基督徒呢?雖然你當時沒有相信所有的教義,你不是也有一套基督教神學嗎?」

當然,學生們所列出的教義通常都包括了重要的基督教教導。可是很明顯地,抱有真正基督信仰和基督教神學的人是有可能甚至沒有聽過這些教義的,更不要說去理解或相信所有的教義。

究竟哪些教義是絕對基本的真實基督教教義呢?哪些教義是基督教神學的最底線呢?實際上,唯有上帝確實地知道應該在哪裡畫出界線。

以上列舉的就是當我們嘗試去定義基督教神學的時候,要面對的問題。當我們與其它宗教作比較的時候,我們不難把基督教區別出來。但是,要確實地知道神學中要存有哪些基本要素才可以被稱為真正的基督教教義,那就十分困難了。

上述的困難和其它一些定義『基督教神學』的困難,催使我去提出一個基本的定義,這個定義會引導我們在這些課中的討論。這個定義不能完全地回答每個有可能被提出來的問題,但是它將會提供很大程度的清晰性。這不是一個完全的定義,但是足以讓我們繼續作出討論。

基本的定義

在以下的課程中,我們會把基督教神學的定義指向流傳已久、我們都很熟悉的《使徒信經》。從第二世紀開始《使徒信經》基本上已經以現存的方式出現了,到了第六世紀,信經的內容就與現今的一樣了。多個世紀以來,世界上的基督徒都以背誦《使徒信經》去總結他們的基督信仰。你知道信經的內容是這樣的。

我信上帝,

全能的父,

創造天地的主。

我信我主耶穌基督,

上帝的獨生子;

因著聖靈感孕,

從童貞女馬利亞所生;

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

被釘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

降在陰間;

第三天從死裡復活;

祂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

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

我信聖靈;

我信聖而公之教會;

我信聖徒相通;

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

我信永生。阿們!

這普世性基督信仰的表達,以非常簡單和基本的方式總結了基督信仰,我們會以此作為基督教神學的基本定義。所有與這信經一致的神學我們都會算為基督教神學。

我們要承認的是《使徒信經》包含了一些我們大多數人都不認為是最基本的信條。例如,我們是不是真的要人必須知道本丟彼拉多的生平才認為他們懂得基督教神學呢?而且我膽敢說,我們大多數人甚至都不大清楚『聖徒相通』是什麼意思。

同時,我們可以保守地說《使徒信經》觸及了好些基督信仰,這些信仰是發展更深一層基督教神學所必需的。信經又列出了足夠的信條,叫基督徒能夠開始建立讓他們共同擁有的基督教神學。

例如,信經中提及到創造中三位一體的神的所有位格:那就是聖父、神的獨生子耶穌基督和聖靈。信經又提到耶穌成為肉身、死亡、復活和升天,當中又談及到罪得赦免、身體復活、最後審判和永生。

由於信經提供了這樣強大和寬廣的基礎,所以我們就以《使徒信經》作為基督教神學的定義。雖然我們所探討的信條會比這短短的信經更為廣泛,可是若我們談論的神學與信經的神學一致的話,我們會同意這套神學是基督教的神學。

一致性和多元性

當我們用《使徒信經》去定義基督教神學的時候,我們很清楚地看見基督教神學既是一致,卻又各有不同。我們可以只談論一套唯一的、一致的基督教神學,因為基督徒有許多共同的信仰、實踐和感受。但是我們必須也要準備討論多種基督教神學,因為基督徒對《使徒信經》中沒有提及的主題抱有不同的觀點,從而產生了多元化的基督教神學。讓我們先去考慮基督徒之間合一的看法。

一致性的神學

當我們看到現存所有不同的教會和宗派,要說基督徒之間有合一的看法似乎很困難。不知道多少次有非信徒對我說:「你們基督徒之間都不能夠一致同意你們該相信的是什麼,你怎麼可以期望我成為基督徒呢?」我們不得不承認有時候,在基督徒之間似乎真的不能在任何事情上抱一致的看法。可是我們要知道這不一致性只是整體的一部分。

《使徒信經》中提及到普世的真信徒組成了「聖而公的教會」。儘管我們之間有分歧,但是基督的身體在神學上是一體的,因為基督徒在某些核心信仰上是一致的,與異端和世界其他宗教是有區的。在我們探索基督教神學的過程中,我們要知道連結所有基督徒的是信仰的合一性。

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第4章4至5節中這樣論說教會的合一性:

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 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以弗所書第4章4-5節)

事實上,教會在教義上的合一應該是所有基督徒努力達至的目標。耶穌在約翰福音第17章22和23里為這個目標這樣親自禱告:

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我在他們裡面,你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約翰福音第17章22-23節)

如果我們仔細地去看教會的話,我們會看見基督徒之間在神學上有不同程度的合一性。根據我們的定義在最廣義的方面來看,《使徒信經》是所有基督徒在神學上一致的表達。這基本的合一性叫所有確信《使徒信經》的信徒對代表不同宗派的其他基督徒顯示尊敬、耐心和愛心,因為任何確認《使徒信經》的都是主內的信徒。在這情況之下,我們必須學會像以弗所書第4章15節中所說的「以愛心說誠實話」。

更進一步來看,當基督徒們同享《使徒信經》以外的教義的時候,在神學上的合一性就更大了。例如,東正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或更正教)在三位一體和基督的神性這等主題上的看法是一致的。但是,就神學上的合一性而論,持守更正教傳統的宗派之間的比起非更正教教會之間的就強得多了。

儘管我們傾向於跟與我們有共通之處的人聯合起來,卻以敵對的態度去對待與我們抱不同觀點的人。我們的主吩咐我們都要極力保持合一。因此, 我們不可以讓基督徒之間不同的觀點分散我們的注意力,我們在基督裡是擁有廣闊的共同基礎的。雖然基督徒之間不能夠在每一條教義上都持有一樣的看法,與其因此絕望而放棄,我們反倒需要承認在某種程度上,基督徒之間的核心信仰原則是一致的。這樣看來,基督教神學就是合一的實體。再者,我們的責任是要在基督的肢體間促進持續增長的神學合一性。

如同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第4章14至16節中所說的那樣:

我們不再...隨從各樣的異端。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耶穌基督。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以弗所書第4章14-16節)

神對他的教會的期望和他叫教會所追求的目標,並不是要教會在神學上出現分歧,而是要教會按照聖經的教導去增加在神學上的合一性。

雖然基督教神學在某種程度上是一致的,可是,我們同時也要承認和接受當中多元性的程度,這種態度是十分重要的。這樣,我們所談論的確實就是基督教的多個神學,而不單單只是一套基督教神學而已。

多樣性的神學

更正教信徒知道當他們擴大與其他教會的聯繫的時候,他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多元化。當不同宗派互相接觸的時候,他們總要面對多元性這個事實。當東正教和西方教會碰面的時候,他們之間的分別就尤為明顯了。

當我們面對教會內的多元性的時候,我們必須問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之間為什麼有這樣分別呢?我們有同一位聖靈,信的是同一位基督,我們之間又同享許多共同的核心信仰,是什麼導致基督徒之間存在多元性的呢?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至少要區別基督教神學之中的兩個類別。

首先,不同意見存在的原因純粹是因為我們無法平等地代表每一項神學真理。我們作為被造物是有局限性的,這局限性逼使我們選擇和強調基督信仰的某一方面,這是無可避免的。

我們就是無法同時都能關注到所有的信仰角度。這個在神學家身上和神學本身的局限性解釋了基督徒之間在教義上的多元性。這種從選擇和強調不同重點而衍生出來的多元性是有益的、是神所容許的。我們知道神容許這種多元性,因為甚至聖經作者們的著作也有所不同、重點各異。

例如,我們有四本不同的福音書,是因為神帶領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把重點集中在耶穌生平事跡的不同層面上。當年的基督徒在聖靈無誤的默示之下各自採取了不同的重點來敘述耶穌的生平,我們應該因為今天的基督徒也取不同的重點而歡喜。

這就正如神喜愛不同種類的花草樹木,他既喜愛高山,又欣賞深谷,神享受創造不同種類的人,他是樂意看見他的兒女以多樣的方式來發展他們的神學。

非洲農村的基督教神學所選擇和強調的真理,理所當然地跟紐約市基督教神學所選擇和強調的有所不同。我們當然也會預期南美洲基督教神學與北京的基督教神學是不一樣的。神帶領他所救贖的人在不同文化處境中去表達不同的信仰角度,這是回應他們特定需要的結果。因此就出現了多元化神學的情況。

其次,另外一些的多元化形態就不是那麼無害的了,我們要小心地去處理這些形態。這些形態不純粹是重點或選擇上的分別而己,而是個人或群體走入了虛假的教義、行為和情感的範疇裡了。

教會中出現了這種多元化的時候,就是當教會中至少有一個人或一個群體抱有錯誤的觀點。在某些情況之下,也許所有人都錯了。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必須謙卑地和懇切地辯明是什麼地方出了錯。

要辯明錯誤,我們一方面需要自我批判,準備好隨時放棄任何進入了我們神學中的虛假信仰。另一方面,我們也要預備去幫助其它信徒改進他們對神學的理解。有時候這是不難做到的,可是其他時候這個過程是極端困難的。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基督榮耀地再來之前,我們是不可能除去我們本身或者別人身上存有的所有錯誤觀點。然而,我們作為基督的跟隨者,是有責任竭盡全力地去保存聖經中所教導的真理,同時也要幫助其他人這樣做。記住保羅在提摩太前書4章16節中是這樣寫的:

你們要謹慎自已和自已的教訓,要在這些事上恆心,因為這樣行,又能救自已,又能救聽你的人。(提摩太前書4章16節)

最後,當我們考慮基督教信仰的情況,討論基督徒之間在神學上的一致性和多元性的時候,我們要避免走極端。我們永遠不能夠否定神學一致性的重要性,否則,就是拒絕接受基督為合一的禱告了。同時間,我們又不要走另一個極端,期望每個人在每一個問題上都有相同的看法,因為這樣就是否認定了人的局限性和罪性在我們生命中有持續的影響。

當我們在這些課程中建立純正的基督教神學的時候,我們將會使用《使徒信經》作為神學一致性的基本表達工具。這樣會叫我們經常注意到所有信徒共同相信的廣大信仰基礎。同時,由於許多教義是在《使徒信經》的範圍以外,信經又會為我們在基督教群體中遇到的多元性有所預備。

我們前面看過了本課中『基督教神學』的意思,現在我們要去看我們的第二部分:那就是基督教內的神學傳統。當我們建立基督教神學的時候,特定的傳統在基督教中的地位是什麼呢?

III. 神學傳統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看三個題目:首先,我們要去定義『神學傳統』這個名詞的意思(或定義);其次,我們將會仔細審查一些神學傳統(或傾向);第三,我們會檢查這些傳統在我們人生中所存的影響(或重要性)。讓我們首先看看我們所指的神學傳統是什麼意思。

「傳統」一詞的定義

福音派基督徒對『傳統』這個名詞的用法非常廣泛,所以我們需要定義我們在使用這個名詞的時候的意思是什麼。我們先來提供一個負面的定義去澄清我們並不認同的意思,然後再提供一個正面定義去陳述我們所指的是什麼。首先,我們要知道現今在許多福音派的圈子中對『傳統』這個名詞有非常負面的看法,因為它跟我們稱為『傳統主義』這個詞的意思非常接近。

否定(負面)的定義

就如傅瑞姆(John Frame)最近所說的:「當『唯信聖經』這看法被侵犯的時候,就出現了『傳統主義』」。簡而言之,傳統主義的神學信仰依據是人的傳統,尤其是以存在已久的傳統來作定位,而不是以聖經作為根據。」

我們清楚地看見耶穌也反對傳統主義。耶穌堅持反對文士、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傳統,因為他們固執地堅守傳統的程度比持守聖經的教導更甚。耶穌在馬可福音第7章8節和13節中對他們說這樣的話:

你們離棄神的誡命,拘守人的遺傳…這就是你們承接遺傳,廢棄了神的道。你們還做許多這樣的事。(馬可福音第7章8,13節)

基督的跟隨者應該拒絕傳統主義,因為傳統主義只是以人的觀點作為權柄,可是這權柄其實單單是屬於聖經的。接受傳統主義容易叫人的愚拙引導我們的信仰,而不是神的啟示,我們應該反對所有形式的傳統主義,就如耶穌當日反對傳統主義那樣。

其次,雖然我們應該反對傳統主義,但是對傳統本身而言,我們應該有不同的看法。傳統究竟在建立神學上充當一個怎麼樣的角色才合適呢?

正面的定義

使徒保羅肯定了傳統在基督的肢體中有正面的角色,現代福音派信徒聽到這事實會感到很訝異。讓我們聽聽他在哥林多前書第15章第3節中怎樣寫給哥林多的信徒:

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哥林多前書第15章第3節)

『傳給』這個字是paradidomi [paradi,dwmi] ,而『領受』這個字是paralambano [paralamba,nw]。這兩個字在保羅的著作中出現了好幾次,來描述他如何傳達基督的教導。

這些觀察對我們的討論十分重要,因為第一個世紀猶太人群體中也是用這兩個字來描述猶太傳統教導的。實際上,保羅看基督信仰為一個人傳人、代傳代的傳統。雖然我們用『傳統』這個名詞跟保羅的用法稍有不同,但是我們不需要抗拒使用『基督教傳統』或者『各種基督教傳統』等術語,因為保羅也以正面的方式去使用『傳統』這個名詞。

為了達到我們的目的,我們就這樣定義神學傳統。

神學傳統是一個相對來說流傳已久的神學教義、實踐或情感,是用於把教會中各宗派區別開來。

讓我們把這個定義劃分為兩個主要部份。第一,這是一個『相對來說流傳已久的神學教義、實踐或情感』。也就是說,當我們在這些課程中討論到神學傳統的時候,我們談論的並不是最近才開始的主題。相反地,只有已經存在了好些時間,已經成為了神學傳統的信仰系統才是我們討論的目標。根據我們的定義來看,唯有那些多年來被教會接納了的信仰系統才有資格被稱為傳統。

其次,神學傳統『把教會中各宗派區別開來』。換句話說,我們所關注的是用以分辨各宗派或信仰群體的特徵,這些特徵是辨別各宗派的特徵。是什麼使浸信會信徒成為浸信會信徒的呢?那就是浸信會的傳統。是什麼使衛理公會信徒成為衛理公會信徒的呢?那就是衛理公會的傳統。當信徒群體長久地分享共同的觀點的時候,這些觀點就形成了他們的獨特神學路線。他們會對教會中某一宗派覺得特別稱心、有歸屬感。

既然我們對神學傳統下了定義,我們同時要認定神學傳統當中是有不同傾向的。

路線和傳統的傾向

在前面的課中,我們看到神學包涵了教義、實踐和情感。因此, 我們要注意到基督教之內的不同神學傳統都屬於以下三類別的其中一類,(或者兩類):這三個類別是強調教義的;強調實踐的;和強調情感的。第一,教會中某些宗派與其他宗派不同之處,就是他們在教義上所持守的傳統重點。

教義

我們都知道那些宗派以他們所持守的教義作為主要的身份特徵。他們的教導事工和教義取向是從他們的基督信仰中心而形成的。不幸地,教會中的這些宗派有時候是相當純理論化的,也就是說,他們有可能偏重於教義上的爭論。他們通常會堅持教義上的一致性。對教義的偏重經常引致理性主義,叫學習瞭解信仰的資料成為了目標。

實踐

第二,教會中其他的傳統以實踐來作區別。許多教會以他們的行為作法去區分他們獨特的身份。基督教服務和各項活動是他們的強項。這些教會中往往給會友一系列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事情。不幸地,這些宗派經常把基督信仰降低到僅僅是活動的層面;基督教成了一些行為規範。這完全專注於活動的做法經常導致律法主義。

感染力

第三,其它的神學傳統以情感作區別。基督信仰中的情感角度是這些教會的重要部分。他們對宗教情感的重視常常使其他事情變得無關重要。這些基督徒不願意去思想教義和對某種行為的呼召,除非這些教義和行為會令他們感到舒服。因此,教會中的這些宗派偏於情緒化是一點都不稀奇的。

每個人都必須以不同的方法來評估基督教傳統的傾向,這是不用多說的。但是一般來說,神學傳統通常以著重一個或兩個神學取向來分辨他們的身份。

我們定義了基督教傳統,又看過這些傳統所展示的各種傾向,我們應該能夠看得出來這些神學傳統在建立神學這些課中的影響。

傳統的重要性

簡單地說,對神學傳統的覺察扮演了兩個重要的角色:第一,這覺察叫我們更瞭解自己;第二,這覺察幫助我們更瞭解其他人。讓我們想一想神學生需要怎樣透過神學傳統來看自己。

我們的認識

基督徒們經常設法在教會中建立中庸或者中立的神學路線。不知道多少次我聽見學生們說他們是沒有傳統的,他們只管讀聖經,聖靈就會教導他們。

這看法十分普遍,甚至得到啟蒙現代主義的支持。自啟蒙運動開始,認真地以學術方式去研究聖經的目標,就是要把個人從神學偏見和神學傳統中分割開來。

你記得這是笛卡爾企圖捍衛基督信仰合乎理性的方法。笛卡爾對一切事情都抱懷疑的態度,認為這樣才能夠把知識和純信仰清晰地區分開來。他認為必定要擯除一切迷信和純宗教傳統的信仰,才能夠追求客觀合理的真理。

從多方面看來,那些尋求把自己與本身的信仰遺傳和本身的基督教神學傳統分割的學生,其實是把啟蒙主義和笛卡爾哲學應用到神學上。不幸地,近百年來我們所看見在西方教會中離棄真理的情況,正是因為採取了這種神學取向而出現的。現代的自由主義也是現代派啟蒙運動把這等議題引入到神學中的結果。

我們有更好的方法去對待神學傳統。與其把自己與本身的神學取向分割,倒不如努力地爭取增加自我意識,這做法好得多了。換句話說,在我們建立神學的時候,越認識到經常影響著我們的信仰承傳,對我們越是有利,因為自我意識使我們能夠評估和處理其中一些影響著我們的地方。

我們要先問自己幾個問題。第一,你所屬的教會屬於那一個支派的教會呢?你可以用宗派或者某一個運動來定義你的教會嗎?你的教會是正規的或是非正規的團體呢?此外,你的傳統中一般的取向是什麼呢?你教會的宗派強調的是正確的教義、正確的實踐,或是正確的情感呢?你最關心的什麼?是教義、行為,還是情感?是什麼激發你的信仰的呢?是什麼驅動你在基督裡的人生的呢?然後繼續以下列的問題開始分辨你的傳統特徵:什麼教義是最重要呢?什麼行為是最被強調的呢?什麼情感是被認可的呢?什麼情感是不能被接受的呢?當你能夠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你就可以在發展你自身的基督教神學的時候,能夠處理你的背景對你所產生的影響。

神學傳統是重要的原因不單單是因為它對我們有影響,它也同時影響到別人。

別人的認識

每當我們與其它信徒談論神學的時候,我們必須要記住他們的宗派和傳統深深地影響著他們,就像我們的宗派和傳統影響著我們那樣。他們所屬的神學趨向很多時候解釋了他們的信仰取向。那就是說其它基督徒所信的跟我們所信的有可能很不一樣。他們也許有不同的優先次序、強處和弱點。我們越瞭解其他人,我們之間的溝通就更有果效。

我深信基督徒不單要對自己有覺察性,同時也要瞭解別人的觀點,因為這樣就能避免不必要的分歧,而且信徒之間的討論就更有成效。

我們看過了基督教神學的定義,又指出了留意特定的神學傳統怎樣影響建立神學的過程的重要性之後,我們要去看第三個方面,那就是改革宗(或歸正宗)的傳統。我們需要處理這個部分,因為這一系列的課程將會深受改革宗神學或宗教改革神學的影響。

IV. 改革宗的傳統

不幸地,今天對這個教會宗派的理解十分不足。為了幫助你對下面的系列課程能夠作出有意義的互動,毫無疑問,你需要去明白我所講授的這些課程中神學傳統的輪廓。

我深信當神學教師們表達他們自己對神學的自我覺察意識的時候,學生們就更能夠對教師們的教導作出評估和回應。這些課中的某一些討論你會覺得很稱心如意,可是有些會叫你不大舒服。你會同意某一些觀點,又會反對另外一些觀點。但是我希望你會把這些課看成為觀察教會其中一個宗派如何建立神學的機會,雖然這不一定是你所屬的宗派。

現在,我需要盡量澄清這一點:這些課設計的目的並不是要叫人們都來肯定改革宗神學。那不是我的本意。無論如何總有一些基督徒會肯定改革宗神學,有些卻不同意這個神學。我之所以提出這些重點主要是了澄清引導這些課程的取向。

要去探索改革宗傳統,我們將會看三點:第一,這宗派的歷史起源和發展:第二,改革宗神學的取向;第三,改革宗神學的神學特徵。讓我們先看改革宗傳統的起源和發展。

源頭及發展

改革宗神學這個名詞來自宗教改革。但是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包括了許多不同的神學運動。其中最重要的群體是德國的路德派,蘇黎世的慈運理派和日內瓦的加爾文派。雖然廣義地說這些教會都是宗教改革的結果,但是『改革宗』這個名詞主要是用來形容第三個群體,那就是深受加爾文神學影響的更正教信徒。

這個宗派並不只局限在日內瓦的範圍之內。在宗教改革的時期,改革宗的教會是十分福音派的,傳播甚廣,遠達西歐以外的地區。加爾文是法國人,他的學生很多領導法國的胡格諾派運動。這些年輕的領袖在他們前十年的運動期間遭受到不少迫害。事實上,若年輕人從日內瓦到法國植堂的話,他們平均只能活六個月。但是日內瓦神學是那麼的強,縱使他們受到逼迫,越來越多年輕人不斷地湧到法國去建立基督的教會。

宗教改革運動繼續廣泛地在歐洲擴展。在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匈牙利和其它國家,有成千的教會湧現。我們可以提及幾個早期歐陸的改革宗神學的高峰。

比如,1561 年的比利時信條和1563年的海德堡要理問答。這些條文對改革宗這宗派有重大的意義,也是最早期在日內瓦教授的神學系統之一。

歐洲大陸改革傳統其中一個強大的支派是荷蘭改革宗教會。最為人所知的是多特會議,自1618年到1619年,這會議處理對亞米念主義(Arminian)的爭論。此會議所提出的多特信條最著名的地方,就是概述了和奠定了現在被我們稱為改革宗信條的加爾文主義五特點。

改革宗傳統在不列顛群島也不斷地增長。生於1505年到1572 年的諾克斯(John Knox)當時在日內瓦進修,回國後建立了被稱為蘇格蘭改革宗或長老宗的教會。1560年的蘇格蘭信條是那時期著名的文件。改革宗同時也在英國植根,清教徒和其他信仰群體在1646 年起草了韋斯敏斯德信條,又在1647 年到1648 年寫成了大要理問答和小要理問答。今天有許多改革宗教會仍然採用被稱為『韋斯敏斯德標準』為其信仰的表述。許多在不列顛群島的浸信會信徒把自己看成為改革宗傳統的一部分,他們在1644年首次出版了倫敦浸信會信條去表達他們的信仰。

改革宗傳統同時地傳播到世界各國,英國的清教徒和後來的蘇格蘭長老會信徒積極地把改革宗傳統帶到北美洲。宣教士又轉而把這傳統帶到非洲、印尼、東南亞和南美洲的各個地區。

這段歷史的每一個進程都影響著改革宗神學的發展,賦予了改革宗神學獨特的特徵。就正如教會的其他宗派那樣,改革宗的教會曾經有嚴重的過失和背道的情況出現。這基督的肢體仍然面對重重的困難。可是今天在世界各地都有信徒教導和實踐活潑的和符合聖經教導的改革宗神學。

改革宗歷史學家史德門茲(David Steinmetz)在他的著作《加爾文的活現》中這樣說:

超過四百年來,加爾文影響著世世代代的歐洲人和美國人思想信仰的方式,建立政治體系的方法,欣賞美術的角度,著作詩詞和音樂的取向,處理經濟理論的模式,和努力去發現管理物質宇宙的規律。

我們現在知道了一點改革宗教會的歷史,我們就要去看看改革宗教會的神學取向。

路線

根據我們前面討論過關於基督教傳統的取向,我們要問改革宗神學最重視的是什麼?正確的教義、正確的實踐、還是正確的情感呢?除了少數的個別例子以外,我們清楚地看見多個世紀以來改革宗傳統主要是強調正確的教義,次要的重點是正確的實踐。除了一些清教徒的作家以外,正確的情感並未受到注意。

對正確的教義和正確的實踐這兩個層面的重視可以從韋斯敏斯德小要理問答中第三個問題中看出來,世界各國仍然有許多人在教導這要理問答。在回答「聖經主要的教導是什麼?」這問題的時候,要理問答這樣說:「聖經主要教導的就是人對於神當信的真理,和神要人當盡的本份。」

注意在小要理問答中,用來總結聖經教導的用詞是正確的教義和正確的實踐。第一條是「是人對於神當信的真理」,這是正確的教義。第二,「神要人當盡的本份」。這句句子把我們的注意力拉到正確的實踐上,就是怎樣做才是對的。在許多方面,要理問答在教義和實踐這兩個關注的層面反應了和塑造了改革宗的主要關注主題。問答要理中明顯地缺乏了任何談到上帝和他的聖約子民之間的關係或者感情聯繫的地方。

那麼,改革宗傳統的基督徒經常被稱為「硬梆梆的被揀選者」(the frozen chosen)就一點都不奇怪了。當教義和義務被強調時,基本上就關閉了正確的情感, 我們對教義的著重就會趨向於理性主義,我們對義務的偏重也容易變成律法主義。正確的教義和正確的實踐是改革宗神學的自然傾向,兩者都是這部份基督的肢體的強處和弱點。無論是好是壞,在這些課中它們會出現很多次,有的是強處,有的是弱點。

既然改革宗傳統強調教義比強調其它神學重點要多,其中一個讓我們去熟悉改革宗神學最好的方法,就是學習那些突出的教義特徵,這是最一般的做法。瞭解這些信仰特點會幫助你們更仔細地評估這些課中所提出的觀點。

獨特之處

這宗派的四個教義特徵分別是:第一,宗教改革的『唯獨』(Solas);第二,是聖經的一致性;第三,是神的教義(神論);第四,是基督教與人類文化之間的獨特角度。讓我們先看改革宗怎樣看宗教改革的(唯獨)。

改革宗的幾個「唯獨」

改革宗神學家和其它更正教基督徒一樣確認了一套一般被稱為『唯獨』的教義。傳統上總結這一組教義的時候,所有教義都以拉丁語Sola『唯獨』作開始,意思是『唯有』、『獨有』的意思。大多數福音派信徒都至少聽過這些詞語:『唯信聖經』(sola Scriptura),意思是只相信聖經;『唯有基督』,意思是只有基督(solo Christo);『唯借信心』 (sola fide),意思是唯有憑借信心;『唯靠恩典』(sola gratia),意思是單靠恩典;『唯獨上帝的榮耀』(soli Deo gloria),意思是只把榮耀歸於神。

唯信聖經這教義所指的是聖經是信仰和人生唯一無誤的準則。這教義與羅馬天主教的信仰相對立,羅馬天主教會相信教會除了聖經之外,教會本身擁有無誤的傳統,這無誤的傳統可以透過大公議會或者通過教皇表達出來。

唯有基督確認耶穌基督是神與人之間的唯一中保,這看法跟把聖徒或者馬利亞看為中保的看法相對照。基督是唯一的救主,是罪人領受罪得赦免和逃避神的義怒的唯一救主。

唯憑信心意思是唯有憑借信心。這教義所指的是神稱信徒為義的唯一途徑是透過信心,單靠信心,不靠人的努力或所作的工。

唯靠恩典描述神賜予我們救恩祝福的方式。神從永恆中賜給他的選民恩典。他隨自己的意思因基督的所作的工算我們為義,唯獨恩典斷定我們完全沒有個人的功勞可以幫助我們獲得這個救恩。從永恆的揀選到永恆的榮耀整個過程完全是源於神的恩典。

唯獨上帝的榮耀意思是只把榮耀歸於神。這教義指的是所有被造物和其中一切的行為運作最終的設計目的都是單為了歸榮耀給上帝。改教者們使用這個口號,因為他們反對一切認為人有某種程度積德的可能性的教義,因為這看法只會削減上帝應當得的尊貴和榮耀。

我們已經提及過唯獨聖經這教義,這教義的重點在於聖經的權威性,我們更要注意到的,使改革宗傳統與其他教會宗派不同的一個特點,是在於它對新約和舊約的一致性的重視。

聖經的一致性

在近代歷史中,許多的教會都跟隨所謂時代主義的運動,這點在北美洲的福音派中間和深受美國宣教士影響的世界其他地區尤其普遍。現代的時代主義有多種形式,可是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時代主義,它們多數之間的基本共同點是舊約和新約的割裂。舊約一般被看為是律法,新約被看為是福音。舊約被看為是重行為的,新約是重恩典的。舊約帶來的單單是審判,新約帶來的是救恩。

我記得在我七歲的時候,我的主日學老師這樣對我們說:「小朋友們, 你們應該為了活在新約時代而高興,舊約中的上帝是那麼凶狠嚴厲,現在他是多麼親切慈愛。舊約時代人要賺取救恩,但是,現在我們卻透過恩典領受救恩。」在某種程度上,今天許多福音派信徒與我童年時代老師所抱的觀點十分相似。

相反地,改革宗傳統看聖經為一個整體,表達一套一致的神學。舊約和新約並不互相違背。舊約和新約中都有律法,也都有福音。兩約都要求人有好行為。神的恩典都在兩約中帶來了救恩,新約和舊約中都有審判,新約和舊約都帶有救恩。當然舊約和新約之間是有分別的,但是這些分別純粹是發展性的。那就是說,這些分別代表了聖經中前期到後期信仰的發展情況。然而,這信仰還是原來的信仰,其本質是沒有改變的。

當我們好好地去思考過新舊約之間的分別時,我們可以用韋斯敏斯德信條第7章第6節來作以下的總結:「所以是有兩個在本質上並非不同的恩典之約,乃是在不同時代只是一個而又相同的約。」

當然,改革宗神學強調聖經的一致性必然地導致了一些錯誤;有時候沒有在舊約和新約之間作出足夠的區分。然而,對聖經的一致性的強調是改革宗神學強處。你會注意到在這些課中,我們探討如何建立神學的時候,我們用很多舊約經文,一點都不比新約經文少。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套與整體聖經協調的神學,而不是單單跟新約協調。在每一個項目中我們都會明顯地看到改革宗傳統對這個研究的影響。

第三點,除了著重榮耀獨歸上帝,那就是一切事物都是為了榮耀上帝這觀點之外,改革宗神學特別看重上帝的教義。

上帝的教義

從歷史上看來,改革宗神學對神的超越性(transcendence)和臨在性(immanence)有相當平衡的關注。改革宗的信條標準韋斯敏斯德信條十分強調上帝的永恆超越的旨意和上帝的臨在護理性。改革宗神學在歷史上的平衡特點反映了聖經所描述的上帝既是超越又是臨在這個事實。在某些段落中,他被刻畫為超越的、遙遠的、和在一切之上的。在其它段落裡卻談到他是臨在的、與我們接近的和密切地介入歷史的,特別是與他的子民同在。

即使是這樣,當與其它基督教傳統比較的時候,我們看見改革宗神學的傾向是較著重上帝的超越性,而較少注意上帝的臨在性。其它基督教傳統經常強調上帝的臨在性,比如上帝的良善、憐憫、慈愛、溫柔、耐心和與我們同在等屬性。改革宗神學肯定神的這些屬性,但是卻偏向於強調其他有關神超越性的屬性,如他的永恆性、不變性、主權、自存性、無所不能和無所不在。

讓我們聽聽韋斯敏斯德小要理問答中怎樣以改革宗典型的看法來回答第四條問題:「神是怎樣的神?」小要理是這樣答的:「神是靈:他的本性,智慧,權能,聖潔,公義,恩慈,誠實,都是無限無量,無始無終,永無改變的。」 這個答案沒錯,又合乎聖經,但是明顯地強調了上帝超越的特質,那些使他高高在上的屬性。

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在1920以來,改革宗神學在北美洲和英國的各地區有復興的情況出現。新的宗派、神學院和大學紛紛在改革宗神學的旗下的冒現。很多時候,這新加爾文運動的參與者過分強調了神的超越性(或者神的主權),叫他們幾乎否認了在聖經中和信條中,神的超越性和臨在性倆者之間的平衡。如果你聽見有基督徒說我們祈禱或傳福音唯一的原因是服從上帝命令這類的話,你差不多可能肯定這個人是極端新加爾文派的。如果神學家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與上帝的主權有關的話,這通常是極端的看法。如果你聽見有神學家說人的決定和世界的歷史並不是那麼重要的話,這人很可能是新加爾文派主義,他是離開了聖經的教導和離開了歷史性的改革宗神學。

然而,與其他學派比較起來,歷史性的改革宗神學顯著地強調了上帝的超越性,在救恩論的討論上特別明顯。改革宗神學強調救贖是從永恆的過去到永恆的未來,這完全是神賜與我們恩典的結果。雖然上帝的超越性有可能被推至極端,適當地去理解上帝的超越性能夠確立許多基督教神學中的元素,能夠引導這些課朝某一特定的方向走。

我們現在要去談談教會中改革宗的最後一個特徵,那就是基督教和文化之間的關係。

人類的文化

從加爾文在日內瓦事奉的日子以來,改革宗傳統對這些主題採取了相當一致的看法。總結這個特別觀點的其中一個方法,是以理查德·尼布爾在他的著作《基督與文化》所創立有名的象徵學說。在這本書裡,尼布爾集合了各種各樣的基督教對文化的取向,把它們分成五大類。「基督反對文化」是尼布爾用來稱呼把文化看成是邪惡的,基督徒應該避免與文化接觸的群體。

在這些極力主張與世分離的運動中,例如中世紀的修道院、現代的安曼派 (Amish) 和門諾會 (Mennonite)都是持守這看法的著名群體。

尼布爾用「基督認同文化」這個名詞,主要來描述那些肯定文化價值,並且試圖把基督溶入這個現存世界的看法。這種取向在現代許多自由派的教會中十分常見。

在「基督反對文化」和「基督認同文化」這兩個極端之間,尼布爾試圖以三種看法來描述基督和人類文化調和的方式:「基督超越文化」這看法試圖綜合基督和世界、「基督和文化的悖論」看到基督和世界之間的雙重性,「基督是文化的改造者」所提出是基督教要影響文化,在某些方面更要按照聖經的原則去『改造』文化。在尼布爾看來,改革宗的立場與第三個類別最吻合。

改革宗傳統在不同時期把這個觀點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其中一些表達方式不幸地與歐洲殖民主義聯繫在一起。然而,在過去也有基本上是正面的變革模型的

例子。一般來說,當我們去看英國的清教徒、美國的清教徒和荷蘭的亞伯拉罕·凱波爾(Abraham Kuiper)的事工的時候,我們就看見試圖以基督來改變文化的正面例子。簡而言之,改革宗對文化的立場可以被歸納如下:當神創造人類,把我們安置在伊甸園的時候,他就給了人類一道有關文化的命令,在創世紀第1章28節中耳熟能詳的經文是這樣說的:

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世記第1章28節)

亞當和夏娃被神呼召在世上作他助手,為了神的榮耀去管理地球和其中所有的。從改革宗的觀點看來,這個文化使命並沒有被摒棄;其他經文肯定了這一點。事實上,基督給他教會的福音使命的原來目的就是要把神的子民從罪中拯救出來,這樣,文化使命就能夠被成全。

因此,改革宗神學堅持人生的每個層面都必須帶到基督的主權之下。改革宗神學拒絕相信人生的某些層面是屬靈的,而另一些層面是屬世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人生所有的層面都是屬靈的,無論掌管人生中一切的是真的或是假的信仰。藝術、科學、法律、政治、經濟、家庭和學校,人類文化的每個層面都應該以尊敬上帝的話和榮耀神的方式來完成。

當我們跟「建立你的神學」這一系列的課程互動的時候,一些觀念也許聽起來很熟悉,另一些也許很陌生。很多時候那是在乎於你對改革宗神學認同的程度有多大。但是無論改革宗神學是否你的觀點,它代表了教會的一個宗派,與這些觀念作交流會使你受益匪淺。

V. 總結

在這一個課中我們指出了一些重要的角度,這些角度將會引導我們探討基督教神學。我們首先以《使徒信經》為引導去定義基督教神學。我們也看到在基督教神學之中需要留意各種各樣的傳統,這些傳統塑造和描繪了教會的各個宗派;最後,我們指出這些課將會被改革宗傳統的取向所引導。

看過了這些基本角度之後,我們就能夠避免神學生們經常落入的陷阱中。記住,我們這些研究的範疇將能夠幫助我們朝著「建立你的神學」的目標邁進。

建立你的神學

第三課

依靠啟示


關於IIIM神學教育資源中心

IIIM神學教育資源中心創建於1997年,是一個非營利的基督教機構,致力於「聖道教育,面向全球,免費提供」的使命。 為要滿足當今全球不斷增長的基督徒領袖培訓的需要,我們製作和發行了這套純正的、基於聖經的神學教程,主要面向那些沒有可能通過其它渠道接觸培訓材料的基督徒領袖。通過建立捐賑網絡,IIIM已經有了一套低成本培訓全球基督教傳道人和領袖的方法,採用方便使用的多媒體神學教程,現已有五種語言(英文、西班牙文、俄文、中文和阿拉伯文)。所有的課程都是在本機構寫作,設計和製作,其形式和質量上與本機構於2009年美國歷史頻道(History Channelc)在使用動畫和教育 專項上獲得傑出視頻「泰利獎」的兩個作品十分類似。我們的材料採用多種渠道傳遞,包括DVD,文字印刷,網絡視頻,衛星電視,電台和電視。

有關於本事工更多的信息,及其如何參與在其中,敬請登陸我們的網站www.thirdmill.org.


目錄

I. 介紹
II. 發現啟示
普遍啟示
媒介
內容 4
特殊啟示
互聯性
重疊 6
需要
III. 認識啟示
罪惡的阻礙
普遍啟示
特殊啟示
聖靈的光照 10
特殊啟示
普遍啟示 11
結果
IV. 建立和發展確信
連續的特質
順從的過程
適當的排列
V. 總結

I. 介紹

您有沒有曾經送人一份禮物,後來發現他從來沒有用過你的禮物呢?我的一位朋友送了我一幅畫。當時,我非常忙碌,不能夠立即決定把這幅畫放在哪裡合適,我就先把它放在衣櫥裡,等我有空的時候再去想。結果,我把這件事情忘記得一乾二淨。大約過了一年,我的朋友再來我家做客。他四處看了看,然後問道:「你喜歡我去年送給你的那幅畫嗎?」我的臉變得通紅,應付他說:「是哪一幅畫呢?」他看著我說:「我想你已經給我答案了。你要是喜歡的話,你肯定會把它掛起來的。」

基督教神學中會也出現類似的情況。作為跟隨基督的人,我們都相信神把他自我啟示的禮物賜給了我們,我們使用這份禮物的頻率就代表了我們對這份禮物的喜愛程度。

這一課是建立你的神學系列課程的第三課,這一課的題目為「依靠啟示」,我們將探討在建立神學的時候怎樣使用神的啟示。

這一課將劃分成三個主要部分。第一,我們要探討聖經經文對啟示的教導,以及在哪兒發現啟示。第二,我們將檢視理解神啟示的一些重要觀點。第三,我們要查看怎樣能夠對我們在神的啟示中得出的神學結論建立起充足的信心。首先,讓我們看看在何處能夠發現啟示。

II. 發現啟示

過去二千年來,除了極少數的例子以外,基督教神學家都承認神的啟示在基督教神學中從一定程度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當我們回到聖經最早期的經文中,我們就已經看到神彰顯了他自己和他的旨意。這個信仰通過舊約忠心的見證人、透過耶穌、以及新約的作者傳達到了我們耳中。但是單在理論上知道神把這份寶貴的禮物賜給我們是不夠的,我們必須知道在哪裡去找到這份禮物。

我們探討這個主題的時候會觸及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我們要看看一般啟示的教義。第二,我們要探討特殊啟示的教義。第三,我們要仔細地查看這兩種形式啟示之間的相互關係。

普遍啟示

神向人類顯示自己的其中一個主要方式,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一般啟示」。我們使用「一般」這個詞去表達在普遍意義上,神通過所有的被造物來把自己彰顯給所有的人類。有時候這種啟示方式又稱為「自然啟示」,因為這種啟示的媒介是大自然或者是創造物。

聖經中有好些教導一般啟示的經文。例如,我們發現在詩篇第19章1到6節、使徒行傳第14章15到17 和第17章26到27節中都有提到這個概念。但是聖經中對一般啟示最完整的描述,也許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羅馬書1章18-32節這段經文。

我們看這段經文教導的時候,要處理兩個問題:第一,一般啟示所採用的媒介;第二,一般啟示的內容。

媒介

首先,聖經教導我們一般啟示的媒介、手段、或者管道存在於所有的創造裡。聽聽保羅在羅馬書第1章18至20中怎樣描述這個概念:

原來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羅馬書第1章18-20節)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神透過創造把自已彰顯給我們,就如經文中所說的『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

啟示來自外太空中浩瀚無際的星系,啟示又來自極其渺小的微生物世界;也來自創造中的物質界、思想界和屬靈界的各個層面,甚至透過我們人類的自我存在,來充分地彰顯出來。創造中的一切都在彰顯神的啟示。不幸的是,很多基督徒經常用羅馬書這段經節單單去指自然界的創造。我們都知道,森林、湖泊、山巒和原野經常使我們想到神,但是我們卻往往忽略了文明、技術,和人類文化這個整體同時也在彰顯神。

認識到保羅在羅馬書第1章中所指的不單單是自然界的創造,對於我們來說非常重要;他同時提到在人類影響之下的創造也是啟示的管道。談到罪惡的人類文化為這個世界的所帶來的反常行為時,保羅認為當人們看見人類所作的惡的時候,他們就稍微明白神的旨意。在羅馬書1章32節中他這樣說:

他們雖知道神判定行這樣事的人是當死的,然而他們不但自己去行,還喜歡別人去行。(羅馬書1章32節)

這些話顯明瞭一般啟示不僅僅來自大自然的一般狀態,同時也通過人類在大自然中的生活行為來表達。人類的技術、科學、建築、政治、家庭生活、藝術、醫學,音樂,以及其他不計其數的人類文化產物,也同樣在述說神的一般啟示。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能逃避神的啟示;我們時時刻刻都被神的啟示所環繞。

內容

其次,我們應該注意到保羅在羅馬書1章中,也闡述了一般啟示的基本內容。

一方面,保羅並沒有很精確的說明,人類通過一般啟示到底能知道的有多少。他沒有特別指出這一點,可能是因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經歷以及認識到一般啟示有著不同的層面。然而,保羅也講得很清楚,一般啟示至少向人類顯示了兩個信息:第一是神的屬性,第二是我們相應的道德責任。

一方面,保羅在羅馬書第1章20節中提出了創造彰顯了

神的永能和神性,…是眼不能見的屬性(羅馬書第1章20節)

簡單地講,神的屬性中那些我們不能夠直接看到的,在他的創造中我們能夠間接地看見了。世上每一個人都認識神屬性的某一個方面,因為保羅馬書第1章19節中這樣說,在一般啟示中:『神已經給他們顯明』了。

例如,大自然的秀麗指向了神的超然的美麗;大自然一切的供應展示了神的美善;創造的浩瀚無際顯示了他的偉大;創造的複雜精細顯示了他的智慧;大自然的力量反應了他超凡的能力。

另一方面,一般啟示除了彰顯眼不能見的神屬性之外,同時也告訴我們在神面前我們應負的道德責任。聽聽保羅在羅馬書第1章32節中怎樣談到人類的罪性:

他們雖知道神判定行這樣事的人是當死的、然而他們不但自己去行、還喜歡別人去行。(羅馬書第1章32節)

換句話說,創造中的各個方面顯露了我們在神面前所承擔的道德責任。

例如,男性和女性之間生理上的差別啟示了我們要實行異性相交的義務。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既表達了父母照料孩子的義務,又表示孩子孝敬父母的責任。人類在饑荒和戰爭中受苦的時候,就顯明瞭我們對別人有表達愛的義務。舉目觀看,大自然和一切被造物到處都在呼喚我們,要求我們依照神透過創造所展顯出來的道德標準去生活。

我們已經接觸了一般啟示的教義,現在我們要轉去看看啟示的第二種形式,即特殊啟示。

特殊啟示

這一種啟示被稱為『特殊』的,主要是因為神沒有把這些啟示彰顯給全地上的所有人類,而是特別給予一些特定的或特殊的人類群體。特殊啟示在歷史上以許多形式出現,但是從基督徒的觀點來說,神最清楚和最完全地彰顯自己的方式,就是透過他兒子耶穌。

希伯來書第1章1至3節簡單概括地說明了基督徒對特殊啟示的觀點:

神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的曉諭列祖、就在這末世、藉著他兒子曉諭我們、又早已立他為承受萬有的、也曾藉著他創造諸世界。他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希伯來書第1章1-3節)

在基督道成了肉身之前,神曾以各種各樣特殊的方式來彰顯自己以及表明他的心意。他直接對人說話、給人超自然的夢、開他們的眼睛叫他們看見異象,又透過先知、祭司、君王和賢士來說話。但是這些啟示沒有一個能夠與神兒子基督的啟示相比,基督的啟示是最完全、最高超的榮耀啟示。耶穌的生命和教導是神最顯著的特殊啟示。因此,說基督教神學的標淮是神在基督裡的啟示是再恰當不過了。認準基督是神最高的啟示能夠引伸出很多重要的應用。從我們的目的來看,其中一個最重要且最實際的應用,就是我們要認定聖經是神的啟示。

對耶穌基督或者對第一世紀巴勒斯坦猶太教文士熟悉的任何人來講,大都十分清楚地知道耶穌基督是把舊約聖經看成為神的特殊啟示。耶穌從未對聖經表示過懷疑,他完全順服聖經的教導,他還教導別人去順服聖經。耶穌教導門徒在一切所想、所作和所感的地方都要依靠從《創世紀》到《瑪拉基書》的教導作為我們的指南。除此之外,耶穌是我們偉大的老師,他設立了特殊的門徒作他的使徒,為建立教會的緣故設立了權威性的啟示,他們的這些啟示都是無誤謬誤地總結在聖經新約裡面。

因此,如果我們把基督看成為神最高啟示的話,我們就必須傚法基督的榜樣,順從他的教導,把舊約和新約聖經看成神向當代子民所顯現的特殊啟示。

我們看到神的啟示如何在現今透過創造和透過聖經顯明出來,現在我們就轉去看看特殊啟示和一般啟示之間的互聯聯繫。這些連繫將會幫助我們明白我們永遠不能忽略任何一種啟示形式。

互聯性

我們將要從兩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第一,一般啟示和特殊啟示之間的相互重疊;第二,對兩種啟示形式的依賴。讓我們首先去看一般啟示和特殊啟示的相互重疊。

重疊

雖然在談論一般啟示和特殊啟示的時候,我們經常在把它們分在兩個標題之下,我們要知道這兩種啟示形式其實有相當程度彼此重疊的地方。要看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承認兩種啟示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

一方面,聖經中特殊啟示觸及的許多主題都十分廣泛,從極端不尋常的到一般的觀察都有。聖經中某一部份是那麼的獨特,沒有人能夠透過一般的觀察或者依靠經驗寫出來,即使有超自然的引導也是寫不出來的。這部分的聖經是深奧難測的,是從不尋常和超自然的方式出來的。聖經中這類題材最明顯的例子也許就是但以理書的某些部分、約珥書和啟示錄。這些書的作者是透過異象和其它超自然啟示的方式來獲取信息的,這些異象和啟示是特別賜給他們的。這樣看來,我們可以稱聖經的這些部分為「非常特殊的啟示」。

除此之外,我們發現聖經當中有些部分是混合了秘授的啟示和聖靈透過一般途徑賜下來的經文。舉例來說,聖經中的歷史書,像列王紀或者路加福音都屬於這一類。這些歷史書的作者明確地提及到書中的資料是他們從平常人之中收集而來的。列王紀中提及到以色列和猶大的王室編年史。路加福音的作者說他是從那些曾經目睹基督生平的人們當中搜集的資料。在聖靈的引導之下,這些聖經作者又加進了超自然的特殊資料。他們對資料來源的準確性都有特殊的洞察,這些洞察幫助他們懂得如何解釋資料的來源,又知道如何處理在原始資料中所沒有提及的信息。因此,聖經的這些部份就混合了秘授的啟示和普通的資料。

除此之外,聖經的大部份內容包含了普通但卻是默示的思想。這是因為聖靈經常引導聖經的作者對一般的經驗作出正確的觀察。例如,在箴言第30章25節中, 智慧人這樣說:

螞蟻是無力之類,卻在夏天預備糧食。(箴言第30章25節)

這句話是默示的,是真實的,但這是觀察大自然的結果,而不是在神秘異象中所領受的。

這樣,特殊啟示中也包含了我們通常認為是一般啟示的材料,是任何人都能注意到的天下之事。我們甚至也可以這樣說,聖經的這些部分是「普遍化的特殊啟示」。

和特殊啟示一樣,一般啟示也是包括了極為廣泛的內容。一方面,一般啟示包含了一些非常普通的元素,那就是世界上絕大部分只要是腦筋正常的人都知道的事情。幾乎每一個人都知道世界是浩瀚的,被無邊無際太空所包圍的。大多數人也會記得他們自己的良心道德所經歷的特殊時刻。這些幾乎人人都有的經歷常常彰顯了神和他對人類的旨意。我們可以稱這些為「非常一般的啟示」。

一般啟示範圍的中心部分,是同時混合了一般的要素和特殊的要素。這些是單單賜給某一些創造物的體驗,因為他們受某種程度的限制,像時間或者空間上的限制。舉例來說,強烈的颶風顯示神的強大能力,但是許多人卻從未體驗過颶風。喜瑪拉雅山的高峰彰顯神的榮耀,但是大多數人都從來沒有親眼看見過喜瑪拉雅山。由於我們都面對許多局限性,所以不是所有一般啟示都隨時向所有的人來顯露出來。

一般啟示範疇的另一端,是極不尋常的要素,那就是不管當代人的信仰是甚麼,他們都明確地認識到神所彰顯的某一些真理。事實上,一般啟示包含了我們經常與特殊啟示有關聯的事物。例如,一些非基督教的信仰相信只有一位神,很多宗教也把普通的和聖神的分別開來,與正確的基督教信仰是對應的。多數宗教都譴責謀殺這個罪行;很多不同的信仰都擁護社會最基本的公義。聖經裡的古代世界中,有些其它宗教與真的聖經信仰擁有極為類似之處。時至今日,有宣教士說,在一些福音沒有傳到的地方,他們的信仰與基督教的信仰十分類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說那是「特殊化的一般啟示」。

這樣,當我們反思特殊啟示和一般啟示在神學中的作用時,需要記住兩件經常被人遺忘的事實。一方面,我們要記住,聖經教導我們有些事情既不是奧秘,又不是一點也不可知。聖經也教導我們,神在相對來說普通的事物上擁有主權,我們能夠在一般啟示中把這些事物分別出來。所以,我們不但把聖經看成是我們信仰道德上的權柄,而且聖經的權威也觸及到歷史和科學。

另一方面,我們需要認識到,一般啟示中也教導我們很多是我們通常只在聖經中涉及到的事情。實際上,我們將會在這一系列的課程中看到,聖經中所處理的許多神學真理同時也在一般啟示中被揭示出來。所以,我們在尋求神帶領的時候,必須要仔細地去看一般啟示,即使極為宗教化的事情,我們也要這樣做。

我們已經瞭解了一般啟示和特殊啟示從很廣泛的範圍上提供了對神學的反思。現在,我們轉到第二個方面,為什麼在神學上我們要有兩種形式的啟示?這兩種啟示在神學上各有什麼樣貢獻呢?

需要

一方面,我們需要特殊啟示,因為特殊啟示在好多方面超越了一般啟示。特殊啟示的目的就是要詳細、清晰地彰顯神和神的旨意,這些都是超越了一般啟示所能表達的。就如近年來一些神學家所觀察到的,在亞當和夏娃還沒有犯罪的時候,神就已經為他們提供了特殊啟示和自然啟示。由於亞當和夏娃那時候還沒有罪,我們確信當他們觀看神的創造的時候,他們對神和他的旨意瞭解得甚多。可是就是在犯罪以前,神學總不是單從觀察創造界而得來的,而是有特殊啟示的引導。神同時也給了亞當特別的話,獨特的指示,這些指示是有關分辨善惡樹的、要亞當管理伊甸園、生養眾多、遍滿伊甸園以外的地方,並且管理全地。

除此之外,自從罪進入世界,特殊啟示又集中在神的救贖計劃上面。雖然一般啟示顯明瞭我們是在神的審判之下,只有特殊啟示才揭示基督裡面的救贖。尤其是當人犯罪墮落之後,從一般啟示中建立神學(又稱為自然神學)的過程,就必須由特殊啟示來引導。否則,我們就很可能對神在創造中的啟示處理得不恰當了。

先把對聖經的需要放在心裡,現在,我們也來看看我們對一般啟示的需要。為什麼單單靠聖經來建立我們的神學是不足夠的呢?有哪些一般啟示的貢獻是我們在聖經中找不到的呢?

就如我們前面所說的,我們永遠不可以撇棄聖經權威的引導去研究自然啟示或者一般啟示。可是同時,我們應該也要知道聖經只直接地談論到一定數量的主題,與一般啟示比較,聖經中談論的主題相對地較少。一般啟示為特殊啟示提供了溝通上所必須的接觸點。在此,讓我們應用前面的課程中所學的原則,即一般啟示和特殊啟示的不同層面形成了多重交互關聯的網絡。

一般啟示的這個作用有兩種方式:一方面,我們從一般啟示所學習到的東西使我們能夠瞭解特殊啟示。想想看,我們知道一個人必須要識字,或者至少要在某程度上瞭解語言才能夠領會到聖經中的啟示。但是在我們當中有幾個人能夠在沒有其他來源的幫助下,單靠不斷閱讀聖經的話語而學會閱讀或者瞭解語言呢?答案顯而易見的,我們當中沒有人是這樣學習的。大多數人是從父母或養育他們的人身上學說話的,而且借助創造中的其他因素、如物體和動作。後來我們又以相似的方式學習閱讀。

只有建築在一般啟示的層面上,我們才能夠對聖經進行研究。實際上,在談論聖經的時候,我們對一般啟示的依賴就更為強了。要不是因為人們在一般啟示中所學到的事情,我們甚至沒有聖經可讀。翻譯聖經的人學會怎樣翻譯、印刷的人學會怎樣印刷、出版的人學會怎樣出版,總的來說都是從一般啟示中學來的。基本上,我們必須關注一般啟示,因為一般啟示裝備我們去學習特殊啟示。

另一方面,要成功地應用聖經,一般啟示是必須的。例如,聖經觸及到在許多主題,給我們沒有謬誤的原則讓我們去跟隨。可是,要應用這些原則,我們必須瞭解所應用的創造物。

聖經告訴我們丈夫要愛他們的妻子,但是要應用這項原則,我們必須要從創造中認識到作丈夫是甚麼意思,作妻子又是甚麼意思。我們也要認知到丈夫愛妻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要針對其獨特的妻子在特殊情況之下去愛她。這樣,要忠實地應用聖經就會必然要依靠神的一般啟示。

總的來說法,我們看見神在一般啟示和特殊啟示之中彰顯了自已,他又期望我們在創造和聖經中找到他的啟示。兩種啟示形式的建立並不是要單獨地出現。神設定了在我們建立神學的時候,我們必須緊緊地都持守兩種的啟示形式。

前面我們看過了基督徒必須同時在一般啟示和特殊啟示中發現神如何彰顯自已,我們現在要去看看第二個主題:我們怎麼樣從神的啟示中衍生或者發展出神學呢?

III. 認識啟示

我們要先弄清一個重要的區別。別人送你禮物是一回事,你要決定怎樣好好的利用這份禮物是另外一回事。神賜給我們啟示是一回事,我們如何在神學上適當地運用這些啟示又是另一回事。羅馬書第一章教導說,神在創造中明明的彰顯了自己,叫人們都知道他是值得我們敬拜的,當我們背叛神的時候,我們也要面對他的審判。可是,當理解一般啟示和特殊啟示超越了這些基本層次的時候,事情就不那麼簡單了; 那是一個複雜的反思過程。

為了明白怎樣從啟示中衍生出神學的過程,我們要仔細地從三個方面來查看。首先,我們要看罪的攔阻,其次,我們要看聖靈的光照。最後,我們要看這些結果在神學上的影響。我們先去看看我們從神的啟示中去尋求建立神學的時候,罪怎樣成為我們的攔阻。

罪惡的阻障

令人很傷心,不過我們不得不承認罪惡對人的影響極其深遠,如果神任由罪去影響我們的話,我們會不顧一切地去拒絕神的啟示。若不是神賜予一般恩典和特殊恩典,我們所有在認識神和發展對神啟示的理解上所作的努力都是徒然的。傳統的神學術語,稱這個問題是「罪的智能影響」,是由希臘字「心思」派生而來的。

要瞭解罪的智能影響,我們要先去看看罪怎樣蒙蔽我們對一般啟示的思想,然後我們再看這個影響又怎樣在我們面對特殊啟示的時候有同樣的結果。

普遍啟示

雖然世界上每個人都在某程度上知道甚麼是一般啟示,罪卻壓制、蒙蔽了我們從一般啟示中得到的大部分知識。羅馬書第1章18節,保羅談到有罪的外邦人知道一般啟示的真理,卻「行不義阻擋真理」。換句話說,罪驅使我們壓制真理,這真理就是透過創造明明地彰顯出來的;我們不但否認了一般啟示,而且離棄這些啟示。保羅又寫到,當不信的人違犯了在大自然中彰顯出來的道德律的時候,神就任憑「他們逞著心裡的情慾行污穢的事」、「放縱可羞恥的情慾」和「存邪僻的心」。

我們的心被情慾和邪僻所引導,我們對事情就有了歪曲和破損的看法。我們並不是不能看見一般啟示的真理,因為我們確實是能夠看得見;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失去了神的恩典,我們寧肯扭曲一般啟示的事實,以滿足我們敗壞的情慾。我們把真理稱為謊話,把謊話當為真理;以善為惡、以惡為善。

看過了罪怎樣敗壞我們正確地運用一般啟示的能力之後,現在我們要去看看特殊啟示。罪怎樣影響我們對特殊啟示的應用呢?特別是在聖經中對神啟示的應用。

特殊啟示

聖經顯明瞭罪人在沒有神的恩典情況下,都會抵擋聖經的教導。耶穌在約翰福音第5章39和40節中對這個情形作了評論:他說法利賽人誤用了舊約。彼得在彼得後書第3章15和16節中對保羅的的話也有相似的評論,彼得說人們強解保羅的話,就如強解別的經書一樣。罪人如果沒有神的恩典,我們都傾向於誤用聖經、強解聖經。

因罪而誤解聖經這個問題不單單只局限在非信徒身上,同時也影響到信徒。一個顯而見的例子就是,十八和十九世紀的時候,歐美神學家相信聖經是支持販賣非洲黑人奴隸的。怎麼可能得出這個誤解呢?基督徒怎麼可能這樣誤用聖經呢?答案就是罪妨礙了我們處理聖經的能力。無論我們多有智慧、對聖經的認識有多深入,我們應該真正的認識到我們都在某些方面扭曲聖經和濫用特殊啟示。我們越注意到自己的缺點和偏見,我們就越能夠防止這類誤會的發生,否則,我們甚至到死都不會知道我們曾經如何地誤解了聖經。

罪的智能影響解釋了我們從神的啟示中衍生神學的時候所遇到的許多問題。聖經和創造兩者都向我們彰顯了神的旨意,可是,我們這些解釋神啟示的人都是罪人。我們不能常常瞭解神在創造或者在聖經中所彰顯的啟示。這是在墮落的世界中研究神學所要面對的悲痛現實。

我們看過了罪怎麼深深地影響著我們適當地處理一般啟示和特殊啟示的能力,現在讓我們轉去看看那能夠幫助我們從神的啟示中衍生真正神學的最大希望:聖靈的光照。

聖靈的光照

基督徒經常不瞭解如何從聖靈對我們人生的個別服事中所得到的啟示之內,衍生發展出正確的神學。相反地,我們把信心放人的自然能力之上。在啟蒙的現代主義精神之下,我們認為只要我們是理性的、只要我們應用正確的方法來處理神的啟示,我們就能夠建立正確的神學。可實際上,我們的理性能力並不是脫離創造物的墮落本質而獨立存在的。人在墮落之後,罪使我們的頭腦變得昏暗,影響到我們語言和理性的能力,使我們不能夠正確地明白啟示。我們需要別的東西去幫助我們增強在理性和語言上的能力。好叫我們能夠瞭解一般啟示和特殊啟示的本質,這樣,我們就能夠建立正確的神學。只有聖靈的光照才可以使我們心裡的瞎眼看見。

要探索神的靈如何光照我們,讓我們先來看神怎樣在特殊啟示中賜下悟性,他又怎樣打開我們的心眼,叫我們看見他的一般啟示。

特殊啟示

在傳統的基督教神學中,「光照」這個詞語經常用來表示聖靈在特殊啟示中的啟發工作。聖靈在我們心中運行,更新我們的心靈,叫我們能夠認識、接受和應用神的話。保羅在以弗所書第1章17和18節這樣說:

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他,並且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使你們知道他的恩召有何等指望。(以弗所書第1章17,18節)

注意,聖靈在特殊啟示中的光照作用發生在多個層面,明白這一點十分重要。一方面,聖經講得很清楚,神的靈在非救贖的層面上運作,所以即使是非基督徒也能夠在各個層面上去明白特殊啟示。根據民數記第24章2節,神的靈臨到外邦先知巴蘭身上,賜他啟示。約翰福音第11章裡,祭司該亞法(就是最終在耶穌被釘十字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祭司),確切地預言到有關耶穌要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件事。在馬太福音第21章裡,法利賽人明白兇惡園戶的比喻是衝著他們說的,可是,他們對這個比喻的回應並不是悔改,而是計劃要殺害耶穌。希伯來書的作者以相似的手法在第6章4節中特意地提到聖靈如何光照某一些人,而後來,作者卻對這些人的得救表示懷疑。

我們可以稱這些例子是在「普遍恩典」之下「聖靈的普通運作」。這些是聖靈在這個世界上許多非救贖工作中的其中一些工作而已。這就是為什麼非基督也能夠明白、而且教導與聖經相一致的神學,這是聖靈在他們身上工作的結果,即使他們並沒有得救。

同時,記住教會是聖靈的殿很重要。教會是聖靈特別顯現、和在世上事工的主要場所。聖靈把神話語中得救知識賜給他所救贖的人。不難預料,聖靈在信徒身上的光照比在非信徒身上的光照要大。實際上,我們有理由期望信徒神學家們從聖靈身上所學到的遠超過非信徒們所能學到的。

聖靈在特殊啟示上面來光照我們的心,聖靈這樣重要的作用產生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需要每一個基督教的神學家時常記得。因為聖靈獨一的光照,基督教神學家必須要有意識地而且真誠地投入到與聖靈同步而行。基督教神學並不是單靠我們個人的力量去完成的一非位格性的項目。如果我們要從特殊啟示中取得真實的神學,我們必須要對聖靈的工作有高度的位格性接觸,又要有聖化的敏感性。只有當我們全心全意地去尋求聖靈恩典的帶領,我們才有希望去認定我們的神學結論是正確地從聖經中得出來的。

看過了聖靈如何在我們心中光照特殊啟示之後,我們現在來看看聖靈的光照和一般啟示。大多數基督徒都明白這個觀點:要正確地明白和應用聖經,我們需要聖靈的啟示。同時,我們也要記住聖靈也給我們能力來適當地處理一般啟示。

普遍啟示

我們看到聖經以多種方式表達這個真理。聖經表達這個問題的其中一個重要方式,是在智慧的教義上。聖經教導我們,智慧是神所賜予的,特別是集中用在對一般啟示上所作出的適當理解和認識。智慧從哪裡來呢?神的靈把智慧教導給我們。

在但以裡書第5章14節中,外邦的國王伯沙撒看出但以裡智慧的來源是從神那裡來的。在箴言第2章6節中,我們看到所有智慧都是從神而來的。同樣地,根據出埃及記第31章3節,工匠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的手工靈巧,是因為神的靈充滿了他們。這些經文和其他類似的相關經文教導我們,聖靈的光照不單在特殊啟示中是必要的,在一般啟示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第2卷第2章中,談到當人在一般啟示中發現各種各樣真理時,聖靈的工作,他是這樣說的:

當我們看到真理之光在異教作家的著作中表現出來,就要知道,人心雖已墮落,不如最初之完全無缺,但仍然稟賦著神所賜優異的天才。如果我們相信,神的聖靈是真理唯一的源泉,那麼,不論真理在何處表現,我們都不能拒絕或藐視它,除非我們敢於侮辱神的靈……,如果神願意藉著非信徒的勞力與服務,使我們得著物理,邏輯,數學,和其他文藝與科學的援助,我們就當接受。

就如加爾文在這裡所說的,神的靈同時教導信徒和非信徒一般啟示的真理是真理的唯一的泉源。因此,試圖以屬肉體的能力去建立基督教神學,其愚蠢的程度就如同靠肉體的力量去尋找救贖,依靠著一般啟示去建立的神學也是如此。

總的來說,成功地從神的啟示中去引申出神學不是自然而然地發生的,也不是你我靠一己之力可以成就的。如果做得適當的話,從啟示中總結出神學是一項謙卑的屬靈歷程,因為我們會經常觸及到人自然能力的極限,同時,這經驗歷程又會不斷更新我們對聖靈的依靠。

結果

在我們瞭解一般啟示和特殊啟示時,所呈現出的罪與聖靈的動態作用,可以預備我們在神學建立的過程中預見某些結果。罪和聖靈之間的張力經常使我們面臨一些情形,好像人們對特殊啟示和一般啟示的發現似乎是互不相容的。

如果我們對聖經中的一切信仰都輕易地符合了我們對一般啟示的認識,相對來說,建立神學就變得比較容易了。例如,只要有科學證據的支持,我們就不難相信聖經的歷史真實性。同時,由於許多人認為偷盜為社會帶來惡果,所以要堅持偷盜的不合道德的,也不是件困難的事兒。

但是,說句老實話,我們往往發現在聖經上讀的是一回事,但是實實在在發生在我們周圍的卻是另外一回事。我們從人生的經驗中學到了一些教訓,但是另外,我們卻發現聖經所教導的似乎是剛好相反。

正如我們已經明白的,基督徒在建立神學的時候必須同時依靠一般啟示和特殊啟示。我們在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不能夠簡單地擯棄特殊啟示或者拒絕一般啟示。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處理在這兩種啟示來源之間所存在的明顯衝突呢?當我們在聖經中找到似乎跟科學的發現或者一般生活經驗互相不協調的地方時,我們該怎麼辦呢?

首先,一旦我們進入這種情況,我們就要堅定的相信一般啟示和特殊啟示兩者之間實際上永遠不可能互相牴觸的。在一般啟示和特殊啟示當中,講話的是同一位神,這位神祇會講真理,因為他不會說謊。同時,我們也要明白,神把他在創造中和聖經中所彰顯的放在一起是一點也不困難的。相對我們來說,無論這兩種啟示的來源看起來是何等的互相不協調,但我們知道從神的觀點來看,實際上這兩種啟示來源都是真實的,而且是互相兼容的。

第二,我們必須記得,當談到從特殊啟示和一般啟示中所知道的,我們實際上從未處理啟示本身,而是我們對啟示的理解,這種理解往往不是完美的。由於一般啟示和特殊啟示都是從神而來,兩者之間實際上從不相互衝突,只是我們對兩種啟示的理解必然有可能發生衝突,因為這些理解是從我們有限的人而來的。所以,當我們在特殊啟示和一般啟示之間見到表面差異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四種主要的方式來作評估。

第一,我們有沒有可能是誤解了特殊啟示,若我們的確是誤解的話,我們必須要改變詮釋聖經的方法,而不是去拒絕聖經本身。第二,如果我們誤解一般啟示的話,衝突也許會因此而出現。我們經常從經驗中得出結論,但是這些結論必須被聖經來修正。第三,我們也許對特殊啟示和一般啟示都誤解了。我們在世上所經驗的似乎與聖經的教導並不匹配,那是因為我們很多時候並沒有正確地掌握聖經的教導和我們的經驗。第四,我們有可能遇到奇妙奧秘的事,這些事是在我們人所能領悟的範疇之外。例如,根據我們從一般啟示中所經驗到的,我們不會預期有一位三位一體的神。然而,聖經所教導的神就是這樣的神。我們怎樣才可以協調這兩個看法呢?我們沒有辦法做到。三位一體的教義是在我們掌握之外的奧秘。

事實上,我們面對這四種情況的時候,沒有辦法每一次都知道所面對的是那一種。很多時候,我們必須單單以引證的方式去作為行動的依據。我們究竟是應該更注重引證詮釋聖經呢,或是更注重解釋一般啟示?基督徒在這個問題上走向不同的方向。

一方面,那些在神學上被稱為較為「自由派」的基督徒,一般來說比較願意接受對一般啟示的瞭解,而不是對聖經的理解。那些被我們稱為較為「保守派」的基督徒,在衝突出現的時候,都傾向於接受對特殊啟示的理解。第二個策略較為有智慧。除非我們在反思一般啟示之後得出大量的證據,否則的話,我們應該認同我們對聖經教導的理解。基督及其使徒認定聖經是我們瞭解人生的指南。因此,在明顯衝突出現的時候,我們必須把自己降服在聖經面前。就如保羅在提摩太后書第3章16節中所說的: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提摩太后書第3章16節)

可是,同時我們要憑信心時常記住,我們對聖經的瞭解會被罪影響出現瑕疵,我們有可能需要反覆思想同一個問題。有史以來忠心的信徒們都願意將他們自己的判定,降伏在他們所相信的聖經教導之下,雖然他們知道在將來他們有可能需要改正他們對聖經的理解。智慧和順服使我們在建立神學的時候,要從我們真誠相信聖經的教導中建立起來。

由於罪和聖靈的動態關係,從啟示中發展神學變得困難重重,這就導致我們進入本課的第三個主題。在這麼複雜的情況之下,我們怎樣來建立對我們神學立場的確信呢?

IV. 建立和發展確信

在福音派基督徒之中曾經普遍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口號:「神這麼說,我就這麼信,事情就這了結了。」從很多方面看來,這句話是對的。它說的就是我們這一課一直所討論的,那就是如果神向我們彰顯了某一些事,我們就應該相信,事情就這樣確定了。但是這個說法忽視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不一定都夠正確地瞭解神的啟示。正因為我們自己覺得神說了什麼,並不代表神真的是這樣說過。所以,我們必須問一個嚴肅的問題。我們怎麼能夠發展出這個確信,就是我們的確正確地理解了神的啟示呢?使得我們能夠肯定的說:「神這麼說,事情就這了結了」呢?

我們將從三個方面去看怎樣建立對神學的確信。首先,我們將看到對神學立場的確信有一個連續特質。其次,我們要探索確信通常怎樣從順從過程中得出來的。第三,我們要看我們應該如何在不同神學立場上建立確信的適當排列。我們首先來看看神學結論的確信擁有連續特質,而不是二元特質。

連續的特質

要瞭解兩者的區別,我們用兩種常見的電燈開關控制打個比喻。第一種是簡單的開關控制,這種控制可以想像成位二元性的,要麼是開,要麼是關。這種控制系統與很多福音派信徒思想信仰的方式十分相似。

他們經常簡單地把信仰分別為他們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我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我信神是三位一體的」。這些都是堅定不移的信仰。然而,福音派信徒也有一系列他們認為不可知或者未知的事情,「我不知道美善的神為甚麼容許罪惡存在。」「我不知道基督甚麼時候回來」 。這些話表明了我們不知道該怎麼想,我們對這些主題上所採取的立場沒有確信。在很多情況之下,用二元性的方法來確立神學已經足夠了。這就如簡單回答說:「我知道這個問題,但是我不知道那個問題」 。可是,當我們仔細地去看我們作為基督徒所知道的和相信的整體範圍,很快我們會看見情況比二元性的模式所建議的要複雜得多了。

我們大多數人都熟悉「調光式」的燈光控制開關,這種開關有一個高低範圍的設定。這種開關是連續性的,電流不僅僅是簡單地打開或者關閉狀態,而是以電流或大或小的強度來運作。在兩個極端,電流要麼是完全切斷的,要麼就是完全打開的。然而,兩端之間的範圍也很重要,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從柔和到強烈的燈光範圍。

調光式的控制系統是有用的模型,幫助評估在不同神學立場上我們所持的信心程度。我們不可能對一些信仰內容信心十足,而對其他的一點信心都沒有;我們在神學立場上的信心無論或多或少,都在一個範圍裡面。

請考慮一下我們在神學以外思索問題的方式。每個人都持守許多的信念。譬如說,我相信今天不會下雨。我也相信我的工作是神學教授,我又相信我有一個孫女兒。即使我可以說我相信這些事都是事實,但是,我對這些我所相信的事情都有不同程度的確信。

測試我對這些事情的把握程度,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如果要我放棄對這些事情的相念,對我須要有多大不同程度的壓力。老實說,要改變我對今天不會下雨這個信念並不困難。天上掉下幾滴雨水,就把我所信的打發了;就算是天氣預報預測下雨的可能性很高,我會帶把傘以范萬一。我對這件事情的確信一點都不大。相對來說,我相信我的工作是神學教授,對這件事的確信比前者大。我有各種各樣的確據,我知道我的教學工作是穩定的,我對這件事的確信化了大量的功夫。不會像在電視上看到天氣報告就那麼容易地改變了我的確信。即使我收到被解雇的信,告訴我工作丟了,我也要親自去證實才會相信。但是,你能想像怎樣才能叫我不去相信我有個孫女兒呢?有那麼多東西證實我所相信的,我的孫女與我又那麼親近,要我相信我其實沒有這個孫女的話,你要搜集證據的數量是難以估計的。要比前面所列舉的都要多的多。

很多情況下,如果在一般經驗中是真實的事情,在神學中這些事情也會是真實的。我們對神學信仰抱有不同程度的確信。在前面的課程中我們討論過基督徒教義、實踐和情感怎樣形成了多重交互關聯的網絡。在這裡,我們需要稍微擴展一下這個模式。我們可以把多重交互關聯的網絡想像成是被懸掛在一個球體的結構中。當這個球體被剖開的話,球體的內部就被展現出來,我們就會看見我們信仰的網絡是以同心圓那樣的層次那樣被排列起來的。

在外層看來,我們信仰的結構是寬鬆的。表層代表屬於我們信仰網絡周圍的很多神學立場。對這些神學立場,我們沒有什麼確信,我們不會對此委身,我們幾乎經常輕易地就改變、去除或補充這些信仰的佈局。

在球體的中心或者核心部分,我們的信仰網絡是緊緊地交織在一起的,看起來似乎就是一個統一的實體。網絡的中心包括了我們的核心信仰,就是我們信仰的主要神學立場,我們對這個中心有高度的確信。要修改,去除或增加中心信仰是十分困難的,因為我們這樣做的話,劇烈的連環效應會重新建構我們所堅持的大部份信仰立場。

最後,在核心和表層之間的是一系列密集或者稀鬆交織的信仰網絡,靠近中心的層面結構較為緊密,是比較難修改的。遠離中心的層面結構較為稀鬆,要修改並不困難。

不同的人、不同的傳統、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地點,安排信仰網絡的方式都不一樣。每個基督徒神學的確信程度也不一樣。作為基督徒,我們相信各種各樣的事情,可是,我們不應該期望對所有事情都有同樣程度的信心。有些信仰是在表層邊緣上的,有些在核心當中,其他的分佈在兩者之間。這是總會存在的確信程度大小的問題,當我們說神學確信具有連續的特質,就是由此而論的。

對信仰網絡的理解產生了一個問題。我們應該怎樣設立對某個特定神學立場的信心程度呢?我們要透過什麼過程,才能夠使我們相信我們是正確地理解了神的啟示呢?我們的把握有多大?簡單地講,聖靈通過順服過程來教導我們、說服我們。聖靈一般使用好幾種方式來教導我們,順服的過程就是把我們自己降服在聖靈的這些方式的影響之下。

順從的過程

在我們直接討論順從過程之前,我們應該區分聖靈在賜給我們對神學立場信心的時,所使用的特殊方法和一般方法。與神對所有創造的許多護理方式一起來考量這些事情,我發現會對我們的討論有幫助。

韋斯敏斯德信條第5章3節對有關神護理之工的教導進行了很好的總結:

神在他普通的護理中雖使用方法,但他也隨己意,不用方法,超乎方法,並反乎方法,自由行事。

注意這裡是怎樣描述神的護理之工。這句話描述了神怎樣使用次要因素,或者是用創造的器皿在地上去行使他的旨意。神通常「透過」次要因素去實行他的計劃;他使用被造物去實現他的目標。但是同時,神並不鎖定在一般的方法。他隨己意去完成他的旨意,他自由行使他的旨意,不需要使用創造的器皿,超乎創造的器皿,並反乎創造的器皿。

同樣地,區分聖靈光照我們、堅定我們神學立場所使用的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對我們也很有幫助。即使沒有特別地去尋求,所有的基督徒也時不時都會經歷聖靈賜給我們見識和堅強的信念。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腦海中會突然浮現出一些想法,心中會產生無法言喻的委身感。很多像這樣的情況,是神的靈在做工,這種做工不需要、超乎、甚至反乎他平常所使用的那些次要因素。聖靈的這種特殊工作十分重要,可是在正統神學上,我們最關注的還是聖靈所使用的一般過程。

就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透過確定神學院對教會領袖進行正規神學訓練的三個主要區域,教會已經認可聖靈光照的三種主要方法:第一,有關原文註釋的聖經部分課程;第二,有關群體互動的教義部分和歷史部分的課程;第三,有關基督徒人生的實踐課程。

基於這種智慧的考量,我們會把自己順服或降服在釋經過程、群體互動和基督徒人生影響之下的這個過程,作為一種幫助我們描述聖靈通常是怎樣賜下對神學的確信。我們在後面的課程中將會詳細探討這三方面的影響,但是,現在先簡要介紹一下這三方面,對大家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神的靈在我們學習順服在適當的聖經詮譯或解釋的影響下的時候,光照我們,堅定我們。原文釋經學領域是學習洞悉聖經教導的技能,是聖靈光照和建立信心最重要、最常見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您想知道神在聖經中顯明瞭什麼嗎?您想要有肯定的答案嗎?通常,我們必須使用釋經的技能去裝備我們,有責任地研究聖經。由於順服聖經的詮釋對發展基督教神學是那麼重要,我們要在未來的課中會花大量時間來討論這個題目。

第二,神的靈通常會運用群體的互動去光照我們的心並堅定我們的確信。直接的聖經詮釋不是我們所需要的唯一在神學上的影響。我們同時也需要一般啟示,特別是與其他人的互動作用。實際上,沒有在群體之內的直接釋經是非常危險的。我們會不斷地看到,走往異端的第一步往往是從釋經上開始的。與其他人的互動,學習和評估別人對神所啟示的看法,應該對我們的神學有關鍵性的影響。從廣義上看來,神奠定了全人類的互動來幫助我們,再者,被聖靈充滿的聖徒之間的互動,對我們建立神學過程來說更是特別重要。當我們與群體互動的時候,會問這些問題:「歷史上的教會對這些問題有什麼看法呢?今天在我身邊真正屬神的人怎樣看這個問題或者那個問題呢?我個人的意見與其他人的觀點比較起來又是怎樣的呢?」 遵從群體互動的影響,對我們怎樣從神的啟示中建構神學這個過程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由於它的重要性,我們在未來的課程中也會花很多時間去反思這個問題。

第三方面,基督徒生活在我們順從聖靈的帶領、賜給我們信心上面也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成功與失敗的經驗、禱告、敬拜以及服事神是屬於一般啟示的層面,也是聖靈通常用來光照我們、確立我們神學立場的手段。為基督而活將預備我們能夠好地詮釋聖經並與其他人互動。忠心地與神同行是測試我們神學立場的舞台。為基督而活時,我們的身份、我們的經歷,是我們必須遵從的第三個主要影響。聖靈使用基督徒生活去光照我們的心,給我們確信,叫我們能夠正確地瞭解神的啟示。為了符合這些主題,我們在未來的課程中,還會花好一些時間去探討基督徒人生對我們建立神學的影響。

到此為止,我們已經看到了神學確信是一個程度的問題,以及神的靈通常使用釋經、群體和基督徒生活的影響來給我們信心。現在我們要去看應該怎樣把不同信仰主題的確信層面進行合理排列。

適當的排列

我們在這個課程中會不斷重複地回到合理排列這個概念上,但是在此,先對這個概念進行簡單的介紹。讓我提議用一個模式來瞭解信仰確信的合理排列是怎樣運作。我把這個模式稱為「確定度錐體」。

試想從我們信仰網絡球體的外層邊緣到核心部分取出一個椎體形狀。如果把這個錐體直放,錐體的層次便形成了我們對各種信仰的主題所持有的確信程度。錐體的頂點是我們的核心信仰;錐體的底部是我們的信仰外層邊緣。在頂點和底部之間是我們對信仰所抱的不同程度的信念。

基督教神學家的其中一個主要的責任就是去確立特定信仰的位置。一旦我們決定了某一個神學立場是屬於基督徒信仰的立場,我們就要知道應該把這個立場放在確定錐體的那一個層面。是應該放在靠近頂端,抱有較高的信念呢?還是該放在錐體的底部,對這個立場抱較低的確信度呢?

毫無疑問,聖靈經常在我們心中以超然的方式產生不同的確信程度。我們也許發現我們自己毫無理由地就完全相信了。我們也許會懷疑某一個觀點,但是沒有什麼能力去解釋為什麼會有這個懷疑。有時候,我們的直覺告訴我們事情的真偽。對於這類經驗我們要有謹慎的態度,要用神的話來對這些經驗進行判定,然而,聖靈特殊的工作是絕不應該被忽視的。

可是,在聖靈引導我們決定把信仰放在確定度錐體的哪一個層面時,通常所使用的方法是什麼?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說,除了極少數例外之外,我們應該排列我們的確信程度與在忠心順服的釋經過程、群體互動和基督徒人生這三個方面的影響之下所產生的結果相互一致。當我們尋求這些要素的影響時,聖靈就會把我們許多的確信引入到適當的排列位置上。

從實用的層面上來看,遵從釋經過程、群體互動和基督徒人生的影響,要求我們詢問至少兩個基本問題。第一,在一個特定的主題上,釋經、群體和基督徒人生之間存在多少和諧性?三者之間的和諧性越大,我們正確瞭解這個特定主題的把握就越大。我們要問的第二個問題是,當三方面極度不協調的時候,是其中一方面的影響力超過其他方面的影響嗎?當其中一個或兩個方面的影響力較大的時候,我們會傾向把信念放在確定度錐體的較高層面上。但是,當釋經過程、群體互動和基督徒人生的影響互不協調,是各力量幾乎相等、張力極強的話,我們會傾向於此信念放在確定度錐體較低的層面上。

現在,我們應該清楚,在決定合宜排列這個任務上並沒有機械性的方法;也沒有數學公式可以用來計算。這個過程更具有藝術性,而非簡單的科學,所以當我們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必須不斷地尋求神的祝福。然而,降服遵從的過程是聖靈用來引導屬神子民的通常途徑。當我們把我們自己融入釋經過程、群體互動和基督徒人生的影響之中,聖靈就會帶領我們走向把我們包羅萬象的信仰適當地排列在確定度錐體的這個目標上。

V. 總結

在這一課中我們探討了怎樣依靠神的啟示來建立基督教的神學。我們又看到了神給我們特殊啟示和一般啟示,好讓我們同時依靠他在創造和聖經中的啟示。我們也注意到理解啟示是會受到罪的惡性影響,然而透過聖靈的光照卻使我們大得益處。最後我們看到,對聖經詮釋、群體互動和基督徒人生的遵從,能夠幫助我們決定在我們持守的某一神學立場上的確信程度是多少。

這些概念對我們將來目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當我們意識到這些理念,我們才能夠邁向目標,朝著依靠神啟示的方向來建立我們的神學。

建立你的神學

第四課

神學的權威性


關於IIIM神學教育資源中心

IIIM神學教育資源中心創建於1997年,是一個非營利的基督教機構,致力於「聖道教育,面向全球,免費提供」的使命。 為要滿足當今全球不斷增長的基督徒領袖培訓的需要,我們製作和發行了這套純正的、基於聖經的神學教程,主要面向那些沒有可能通過其它渠道接觸培訓材料的基督徒領袖。通過建立捐賑網絡,IIIM已經有了一套低成本培訓全球基督教傳道人和領袖的方法,採用方便使用的多媒體神學教程,現已有五種語言(英文、西班牙文、俄文、中文和阿拉伯文)。所有的課程都是在本機構寫作,設計和製作,其形式和質量上與本機構於2009年美國歷史頻道(History Channelc)在使用動畫和教育 專項上獲得傑出視頻「泰利獎」的兩個作品十分類似。我們的材料採用多種渠道傳遞,包括DVD,文字印刷,網絡視頻,衛星電視,電台和電視。

有關於本事工更多的信息,及其如何參與在其中,敬請登陸我們的網站www.thirdmill.org.


目錄

I. 介紹
II. 中世紀羅馬天主教
聖經的權威 3
默示
意義
模糊性
教會的權威
過去的權威 6
當代中世紀教會權威
III. 早期更正教
聖經的權威
默示
含義
清晰性
教會的權威 10
過去的權威
當代更正教的權威 12
IV. 當代更正教
聖經的權威
默示
含義
清晰性
教會的權威
過去的權威
當代更正教的權威
V. 總結

I. 介紹

你有沒有注意到,在我們的一生裡我們用了多少時間去尋找權威、跟從權威?在現代社會說這句話,聽起來是挺刺耳,但這話是真的。我們的汽車壞了,我們要找修理汽車的權威;我們病了,我們要找醫學方面的權威。在生活中的幾乎每一個方面,如果我們是有智慧的人,我們就會去找權威的人士,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或多或少跟從他們的指導。

在基督教神學方面情況也是如此。如果我們是有智慧的人,我們也會傾聽神學方面的權威。我們尋求指引、帶領我們去走正確的方向,我們認真聆聽他們的話。乍看一下,在基督教神學方面權威的問題是很簡單,但是對於在千禧年裡尋求神學方面指引的基督徒來說,他們發現有一些非常重要和實際的問題要去面對。在基督教神學方面我們需要哪一種權威?我們可以在哪裡找到這種權威?

這是《建立你的神學》系列的第四課,題目是《神學的權威性》,因為我們要討論在建立我們的神學時,尋求和跟從權威所涉及到的一些中心問題。

我們要集中精力去看在教會歷史三個不同時期,基督徒是怎樣處理這些問題的。第一,我們要總結中世紀羅馬天主教會對神學權威的立場;第二,我們要察看早期更正教基督徒是怎樣認識神學權威這個問題的;第三,我們要探討當代更正教基督徒應當怎樣看待這些問題。讓我們首先來看中世紀羅馬天主教對聖經神學權威的立場。

II. 中世紀羅馬天主教

在這些課程中我們主要關心的是歸正宗,或是更正教神學,但是我們以講論羅馬天主教作為開始,用此為背景襯托更正教的立場,這常常對我們很有幫助。我們會發現,歸正宗對神學權威的觀點,主要是針對中世紀教會的錯誤作出回應,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我們察看中世紀教會時要涉及兩個話題:第一,中世紀教會對聖經權威的教訓;第二,由此而來對教會權威的立場。讓我們首先看看中世紀羅馬天主教會是怎樣看待聖經的權威。

聖經的權威

在宗教改革之前,教會內部不同的人和修會對待聖經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說,大多數中世紀神學家是相信聖經權威的,至少在理論上是這樣。但是在實際做法方面,中世紀的教會對聖經的態度,使得人幾乎無法按照承認聖經權威的這個承諾來行事。

我們察看這個問題,就會碰上三件事:第一,中世紀時期對聖經默示的極端立場;第二,對聖經含義的過分立場;第三,誇大聖經隱晦的說法。讓我們首先看看中世紀教會對聖經默示的立場。

默示

總體來說中世紀的天主教神學家宣告聖經既完全是神所默示的,也是神通過人為器皿把它賜給我們的。然而不幸的是,在教會歷史的這個階段,很多神學家在對默示的認識上走上了極端。他們強調聖經是來自於神的,卻忽略了聖經在人方面,在歷史方面的來源。中世紀教會過分強調聖經來自於神,這是有幾方面的原因。

例如,中世紀的神學家十分依賴希臘哲學,比如新柏拉圖主義和亞里斯多德哲學,這些哲學思想指引著基督教神學的分類和重點。在很多方面,這些哲學思想看重永恆的實在性,大大勝過時間和歷史的實在性,基督教神學家傾向認為,在聖經的特徵方面,聖經屬天的來源比它歷史性、從人一方的來源要至關重要得多。

除此之外,中世紀的聖經學者對聖經年代的古代歷史是如此不熟悉,結果他們不能好好實際應用聖經的歷史背景。所以他們強調他們確實認識的部分——就是聖經包含了天上永恆之神所啟示的超越時間的真理--從而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對其他因素的考量。

中世紀教會強調聖經來自於神,這導致對聖經含義產生一種令人遺憾的的認識。很多人認為聖經源自上天,這就意味著聖經表達其含義的方法是和其他書本表達含義的方法不一樣的。而是因著神默示了聖經,聖經就是充滿了各樣的含義。很多中世紀的神學家跟從奧古斯丁的思想,認為其中一種證據,表明聖經是神所默示的,就是聖經的經文擁有多重的含義。

請聽奧古斯丁在《論基督教教義》第三卷是怎樣表達這個立場的:

我們對聖經同一句話有兩種或者更多的解釋,即使對聖經作者要表達的意思還不清楚,這樣也是沒有危險的 ……同一句話能按幾種含義加以理解,神為聖經所作的預備,還有什麼能比這顯得更慷慨,更碩果纍纍的呢?

在很多方面我們可以讚賞奧古斯丁對聖經極為重視的立場。聖經不是一本普通的書,它超越一般的特質表明它是神所默示的。我們也能認同,聖經的許多方面只能按照神超自然監督它的成書來加以解釋。

意義

但是奧古斯丁的立場比這更遠。他相信神的默示讓聖經裡的經文充滿了多重的含義。奧古斯丁不是讓我們關心寫聖經的人要表達的意思,他相信我們應當關注神要表達的多重含義。人們稱他和與他相關的觀點是「經典多元性」的立場,就是相信因為聖經是出自神的,所以聖經經文有很多層次的含義和價值。

也許經典多元性廣為人知的表現形式就是因卡西安(John Cassian)發揚光大,被稱為「四重意義」的釋經法。按照這種方法,每一節聖經經文都應當被看作是有四種不同的含義:第一,字面意義,就是一節經文明顯或一般的含義;第二,寓意,按照聖經是教義真理的隱喻來解釋經文;第三,轉意或者道德上的含義,為基督徒的舉止提供倫理的指引;第四,神秘的含義,說的是神的應許將來在末後的日子怎樣得到實現。

「四重意義」的細節,以及經典多元性的其他表現形式對我們的學習並不重要,很多作者在別處已經作了解釋。我們只是需要認識到,到了宗教改革的時候,大多數的天主教神學家相信聖經經文的含義是遠遠超過我們今天所說的正常或普遍含義的。很主要的是,他們傾向相信這些額外的含義並不是扎根在聖經作者所要表達的含義之上。事實上,他們經常認為一段經文字面或明顯的含義是太初級了,不適合作嚴肅的神學思考。相反,神學家受到鼓勵,去看重更深的,隱藏的多層含義,因為它們啟示了神對教會極大的心意。

模糊性

中世紀教會對待聖經默示和含義的立場導致教會過分強調聖經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聖經的隱晦。除了那些得到特別超自然洞察力的人以外,聖經對一般人來說是一本特別不清楚的書。

在宗教改革之前,聖經內容對普通基督徒來說是很不清楚的,對此我們不應當感到奇怪。首先,聖經如此罕見,幾乎沒有人可以得到聖經。另外,研究聖經和神學的首要語言是拉丁文,除了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幾乎沒有人能認識多少拉丁文,能使用拉丁文。所以在這段時期,聖經對普通基督徒來說成了一本封閉的書,這並不是沒有理由的。

但是對那些有能力,有機會去讀聖經的人來說,聖經也被認為是隱晦的。他們認為神把多重的含義放在聖經裡面,是隱藏起來,一眼看不出來的。

請想像一下,某人給你一張鎖起來的藏寶盒的照片,要你告訴他這盒子裡面有什麼寶貝。要知道盒子裡面有什麼,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因為寶貝是藏起來的。對中世紀時期的聖經研究來說情況也是如此。

到了宗教改革的時候,人對聖經是非常隱晦的立場使得人認為聖經幾乎不可能有很多應用,不可能對神學發展有真正的權威。當然,理論上聖經仍然是神給基督教神學賜下的默示的藏寶盒。但在一切實際方面,聖經還是被封閉起來的;它是如此隱晦,要它引導神學家完成他們的工作,是不可能的事。

我們明白了中世紀教會對聖經權威的立場,就可以接著看我們要思考的第二個問題:中世紀教會神學的權威。

教會的權威

中世紀教會為了解決其對聖經教訓引發出來的問題,而發展出對教會神學權威的觀點。因為聖經被看作是隱晦的,它就不能發揮對神學起真正權威的作用。因此,教會權威開始在神學方面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為了要認識教會權柄這個特別的角色,我們要看兩方面的問題:第一,中世紀神學家怎樣看待他們之前的教會權威;第二,他們怎樣看待他們當時的教會權威。讓我們首先來看過去的教會神學權威。

過去的權威

到了宗教改革的時候,天主教教會對過去教會權威的觀點是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善。當然聖經本身被看作是教會繼承的一部分。然而,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在中世紀的時候,聖經教訓本身被人以為是如此隱晦,所以人們需要其他可以作指引的來源。結果就是中世紀的神學家查考教會神學的歷史,以此來決定他們應當相信什麼。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看教會歷史是神帶領和引導他的百姓走在真道中的歷史。出於這個原因,教會過往所教導的至少在兩方面,令中世紀的神學家產生極大的興趣。

一方面,人們非常關注早期教父。像坡旅甲(Polycarp), 伊格那修(Ignatius), 愛任紐(Irenaeus), 特土良(Tertullian) 和殉道者遮斯丁(Justin Martyr),以及後期教父,比如奧古斯丁(Augustine), 阿他那修(Athanasius)和耶柔米(Jerome)等人的作品,這些人深深影響著教會內不同修會的思想。這些教父通常並不被人認為是無誤的,教會內不同的派別傾向偏好早期教父傳統不同的支流。

然而,大部分人還是認為神給了過去的偉大神學家們特別的看見,教會一定要特別留心他們的教導。中世紀的哲學家提出神學觀點,很少有不從教會早期教父那裡尋求支持的。

另一方面,中世紀教會更大程度地依從教會的大公議會。尼西亞會議,康斯坦丁堡會議,迦克墩會議,這些以及其他大公議會的決議非常受人重視。為了各樣實際的目的,中世紀的神學家認為這些是對聖經教導無可置疑的總結。不認同這些,這就等同於不認同聖經,不認同基督。

隨著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過去,教父的很多教訓和大公議會的很多決議都發展成為了正式的教會傳統。隨著這些傳統得到加強,它幫助人們制定了教會極多的教理。人們認為這些教會教理並非是可能有錯的人的神學,而是和聖經一樣有同等權威的神學。事實上,為了各樣實際的目的,教會的教理取代了聖經。在宗教改革前,忠心的基督徒是不應當問「聖經怎麼說」的,而應當去問,「教會怎麼說?」

過往的教會權威對中世紀教會來說十分重要,當時關於聖經的教訓也產生出一種需要,要求在當時的社會要有很大的神學權威。

當代中世紀教會權威

肯定的是,教會在理論上繼續確認聖經的權威,但是聖經太隱晦了,不能指導教會去解決過去沒有得到解決的眼前問題。這樣教會怎麼可以在當前的神學爭議中找到指引呢?

簡單來說,中世紀的神學家相信神使用教會等級建立了一個活權威的體系,這種等權威為基督的身體提供了無可置疑的教訓。解決當前神學爭議的權威落在神父,主教和教皇身上。很多人認為教皇就是教會無誤的頭。當教會需要作出一個神學決定,它並不鼓勵信徒去問,「聖經怎麼說?」而是鼓勵他們去問,「教會的等級權威怎麼說?」

幾十年前我在東歐一個天主教占主導地位的國家參與一個街頭傳福音計劃。有一次我要把一本聖經送給一位年輕人。他停下腳步和我交談,但拒絕接受聖經。他對我說,「我不能明白聖經,我要我的神父告訴我它講的是什麼意思。」「不,你可以自己明白聖經的,」我回答說,一面打開聖經翻到約翰福音3:16,「就看這節經文,告訴我它在說什麼。」他看了約翰福音3:16 ,非常真誠地說,「我都告訴你了,我是不能明白它的意思的,只有我的神父才能告訴我。」儘管這位年輕人生活在現代社會裡,他對待聖經的態度和中世紀時期大多數西方基督徒對待聖經的態度卻是非常相似。
如果明白神旨意的唯一方法就是通過教會權威,那麼普通基督徒就根本沒有充分的理由去認真看聖經。就是這樣,教會官方等級權威,而不是聖經,成了那時候的人研究當時神學問題無誤的指引。

明白了中世紀教會的這些立場,我們現在就可以理解早期更正教信徒是怎樣認識聖經權威和教會權威了。

III. 早期更正教

在很多方面,天主教和更正教爭論的核心正是圍繞著權威這個問題的。聖經要作教會的指引,還是過去和當時的教會權威要掌管一切?

我們首先來看更正教對聖經權威的立場,然後來看更正教對教會權威的立場。讓我們先來看看更正教對聖經權威的立場。

聖經的權威

正如我們已經看到那樣,中世紀天主教對聖經的立場在幾個很重要的方面是非常極端的。在這個部分,我們要看早期的更正教信徒是怎樣回應這些錯誤,重新更正對聖經的默示,含義和清晰性的教訓。我們首先看對聖經默示的教訓。

默示

我們一開始就應當說,改教家和中世紀的神學家一樣,是明白聖經有從神和從人這兩方面的來源。一方面,他們看聖經是從神而來的一本超然的書。馬丁路德,慈運理和加爾文都毫不含糊地確立,聖經是通過神的默示被交給神的百姓的。他們非常認真地看待使徒保羅在提摩太后書3章16節所說的,就是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摩太后書3章16節)

正如這節經文教導的,終極來說聖經是來自於神的,目的是給神的百姓提供完全可靠的特殊啟示。

改教家們相信神的手保守了聖經脫離謬誤。神超然地給了聖經作者關於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信息,他親自督導他們的寫作,所以他們所寫的一切都是真實的。至為重要的是,神的默示給了聖經絕對、不容置疑的權威。

但是改教家們避免了中世紀教會的錯誤,他們也承認聖經的人類作者對聖經的內容和含義作出了顯著的貢獻。早期的更正教信徒不是把聖經看作彷彿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一樣,而是強調聖經是在歷史過程中,以人為器皿而臨到人類這裡。這種對人是作者的立場是和耶穌和聖經作者他們自己對聖經的立場非常一致的。

比如說,在馬太福音22章,從41到44節我們看到這樣的話:

法利賽人聚集的時候,耶穌問他們說:「論到基督,你們的意見如何?他是誰的子孫呢?」他們回答說:「是大衛的子孫。」耶穌說:「這樣,大衛被聖靈感動,怎麼還稱他為主,說:『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把你仇敵放在你的腳下。』」(馬太福音22章第41-44節)

在這一段聖經裡,耶穌用了詩篇第110篇1節來難倒那些法利賽人,他專門讓他們留心去看大衛,這節經文的人類作者。耶穌和法利賽人都同意彌賽亞是大衛的後裔。但是如果大衛是在初世紀的巴勒斯坦,他是不大可能稱他的後裔為「主」的。

耶穌就是這樣,要法利賽人解釋大衛為什麼把這個稱號歸於他的那位子孫。請注意,耶穌的論證是集中在這個事實上的,就是聖經的含義部分是取決於它的人類作者生活的細節。像這樣的關於聖經作者和人物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摩西,以賽亞,耶利米,大衛,保羅和其他作為神話語器皿的人。這些人類器皿對聖經作出了顯著的個人貢獻。

改教家們從這些和其他的例子中,得出正確結論,就是聖經是出自實實在在的人類處境,是人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中所寫成的。如果基督徒要正確理解聖經,他們不可以只強調聖經是從神這一方的來源,也要強調聖經具有從人類和歷史的來源。

重視聖經默示中人的方面,這對改教家們決非僅僅是一種理論,這還大大影響了他們對瞭解聖經含義的認識。

含義

我們可以這樣總結這個問題:改教家們不是跟從中世紀羅馬天主教的模式,去在聖經裡找尋隱藏起來的神的意思,他們努力按照聖經經文字面的含義,按照聖經的人類作者要向他們原本聽眾傳達的含義來解釋聖經。

在這裡,我們要留意,早期的更正教信徒並沒有徹底地與中世紀教會的聖經研究方法分道揚鑣。有時候宗教改革時期的作品還留有著經典多元性解經的痕跡。例如馬丁路德對詩篇的註釋,就表明了他還是繼續依賴這種解經方法。然而要說一句公道話,和與他們同時代的大多數天主教神學家相比,改教家們是不斷更多強調聖經的人類作者要傳達的含義。大部分時候他們是把對聖經經文的理解建立在經文原本的含義之上。對於更正教信徒,這種歷史性的關注對聖經解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要瞭解宗教改革早期對聖經經文字面和明顯含義的強調,我們應當記住,這種釋經法是在15世紀西歐文藝復興時期已經形成了。

文藝復興,或者叫「新生」,這個名字源自宗教改革前在西歐,人們對古典羅馬,特別是希臘文學和文化再度產生興趣。在文藝復興之前,大部分的學者只能通過翻譯瞭解古代希臘的經典,在大部分情形裡,他們的解釋是在教會監督之下。在不同時期,教會實際上是接納了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和其他的希臘學者,結果他們的著作被解釋成是支持基督教教義的。但是,在文藝復興期間,許多學者找到贊助人,這些贊助人支持他們擺脫教會監督去認識古代的經典文獻,他們開始按著這些文獻作者一開始希望人理解的那樣去解釋這些作品。結果就是,對人們極為看重的古典作品的解釋開始聚焦在這些作品的歷史含義上,這經常和教會的教訓形成強烈的對比。

在文藝復興的時候。新版的希伯來文聖經和希臘文聖經也得以出版,這也導致在對聖經解釋的顯著改變。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在此之前,人們解釋聖經經文,主要是在教會指導下,在教會教理的支持下進行的。但是按照文藝復興的原則,許多聖經學者,特別的更正教的學者,開始擺脫教會的控制去讀聖經,去尋求按照聖經原本的歷史含義來建立他們對聖經的解釋。

更正教以按照原本含義和字面意思作為一切聖經解釋的基礎,這樣的導向導致對聖經含義理解顯著的改變。更正教信徒認為每一段聖經經文都有一個統一,一致的含義。正如《韋斯敏斯德信條》第一章第9條所言,

聖經任何一部分真正和圓滿意義……不能有多種,只有一個。

我們可以把這種立場稱作對聖經含義的「一元觀」。

當然,更正教信徒認識到聖經經文經常有比字面意思所表明的多得多的含義。聖經裡的經文 和基督教真理有很多牽連關係,是超過原本人的作者當時所能理解的。但所有這些層面都是那唯一、真實、完全含義的一部分,因為它們是和聖經明確的含義相輔相成的。

更正教信徒除了強調聖經默示和人有關的方面,以及聖經一致的字面含義的重要性,他們同時也確立了聖經自身的明確性或清晰性。

清晰性

改教家們不是把聖經看作隱晦的,需要權威的教會解釋,而是強調聖經是可以被人認識的。有幾個因素是特別促成了更正教對聖經清晰性教訓的發展。

首先,可移動式印刷機的廣泛使用使得越來越多的聖經得以印刷出版。人們可以得到聖經,這使得基督徒可以自己看聖經,判斷天主教教會宣稱聖經隱晦的說法是否正確。第二,勇敢的先行者開始把聖經翻譯成普羅大眾的文字,這也使得人們可以自己去看聖經是否清晰。第三,宗教改革強調聖經的字面意思,這也使得神學家們可以把他們對聖經的解釋建立在可檢查,可試驗的基礎上。很簡單,他們不再需要依賴教會權威來告訴他們聖經的意思。人們用這些方法查看聖經,這使得他們普遍認識到,和天主教的觀點相反,聖經是非常清楚的。

甚至連反對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忠心於羅馬天主教的人文主義者伊拉斯墨也寫道,

莊稼漢也能明白聖經。

這些發展為更正教信徒開闢了道路,使他們可以確立聖經的清晰性,使聖經重新成為基督教的實際權威。更正教信徒在這種新環境下,用全新的認識來看聖經,事情就變得很清楚了,就是天主教教會曾經宣告是很難明白的許多關鍵性的聖經經文,實際上也不那麼難理解了。更正教的解經家發現他們越是研究聖經,聖經的教訓就越發顯得特別清晰。在宗教改革開始的頭幾十年間,更正教信徒對聖經的清晰性是極其樂觀的。一切看起來都很簡單:讀聖經,讓神學去迎合聖經裡神清楚的啟示。

但隨著新教運動繼續考察聖經,更正教信徒對聖經的立場變得更實際,他們開始談論聖經當中不同程度的清晰性。事情開始變得清楚,就是聖經的某些部分是比其他部分更清晰的。

情況也開始變得很清楚,就是馬丁路德相信是這樣,加爾文主義者相信是另外一樣,跟從慈運理的人相信的又是另外一種,早期對聖經清晰性的樂觀立場讓位給了更成熟的觀點。事實上,對更正教這種更成熟的觀點,我們本不應當感到驚奇。

甚至連使徒彼得也承認,聖經裡面的一些事情是很難理解的,他在彼得後書3章16節寫道:

〔保羅的〕信中有些難明白的,那無學問不堅固的人強解,如強解別的經書一樣,就自取沉淪。(彼得後書3章16節)

請注意彼得是怎樣說的:他不是說保羅所有的書信都是容易理解的;他也不是說它們都是難明白的。他而是說,保羅信裡有一些地方是難明白的。

所以,更正教的改教家們和中世紀的教會形成鮮明對比,他們高舉聖經,超越教會的權威。更正教信徒認識到他們不是被切斷,與神在聖經裡的啟示隔絕。他們確立聖經的清晰性,因此聖經重新得以被確立為超過教會權威的絕對權威。

我們已經看了早期更正教對聖經的立場,現在我們也要看看早期更正教信徒是怎樣看待教會權威的。

教會的權威

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改教家們把他們的立場建立在聖經的默示,含義和清晰性上,重新確立聖經是掌控神學的唯一無可置疑的準則。然而,我們也一定要認識到這個事實,就是早期的更正教信徒並沒有完全拒絕教會神學的權威。相反,更正教信徒相信教會神學有很大的權威,但是堅持這種權威是次要的,是服在聖經教訓之下的。

為了有助於我們去認識更正教對教會神學的立場,我們要從兩個方面來著手。首先,早期的更正教信徒怎樣看待過往的教會神學權威;第二,他們怎樣看待當時的教會神學權威。我們先看早期更正教信徒對過往神學權威的立場。

過去的權威

儘管我們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難以想像,但早期的更正教信徒也承認教會教父的教訓,以及教會早期的信經也有很大的權威。改教家們堅持一種活潑的教會觀,他們堅信聖靈帶領早期教會進入很多很重要的真理,他們認為當時的基督徒應當承認這點。

我們在上一課已經看到,改教家們用「唯獨聖經」的大紅標語來論述聖經的權威。遺憾的是,今天很多的福音派基督徒,對「唯獨聖經」這個教訓,心存嚴重的誤解。

在我們今天,很多福音派基督徒錯誤以為「唯獨聖經」這個教訓就是意味著除了聖經,我們不可以有別的權威。但這並不是宗教改革的立場,這並不是「唯獨聖經」這個教訓真實的推論。改教家堅持「唯獨聖經」,這並不意味著聖經是信徒唯一的權威;而是意味著聖經是信徒唯一無可置疑的最終權威。這聽起來可能會很奇怪,但是更正教信徒極力捍衛「唯獨聖經」這個教訓,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拋棄所有其他的權威,而正是因為他們看重其他的神學權威的緣故。

為方便起見,我們來看看《韋斯敏斯德信條》第一章第10條對這些問題的總結,這對我們會有所幫助:

決定宗教上的一切爭論,審查教會會議的一切決議,古代著者的意見,世人的教訓和私人的靈感,都當以在聖經中說話的聖靈為最高裁判者,而且對其判決拳拳服膺。

這一段話牢牢確立了在聖經中說話的聖靈就是「決定宗教上一切爭論的最高裁判者」。換一句話說,教會一切的判斷都要按照聖經的標準來進行。但請注意這裡所用的言語。在聖經中說話的聖靈,是「最高裁判者」。如果某樣事情是「最高」的裁判者,那麼自然就有其他,非最高的裁判者。事實上,《韋斯敏斯德信條》在這一段話裡提到了幾樣這些其他的權威。看起來是按照重要性來排列順序的,它提到了教會會議;古代作者(或者教父);世人的教訓——指的是過去現在教會裡其他人的教訓;私人的靈感——就是對聖經經文含義內在的認識或確信。《韋斯敏斯德信條》承認這些權威,但是把它們看作是第二位的,是隸屬在聖經絕對權威以下的權威。

天主教神學家經常指責改教家拒絕過往的教會神學,但是改教家堅持他們關於「唯獨聖經」的教訓,也很謹慎,不拒絕過往的權威。

首先,早期的更正教信徒常常引用早期教父來支持他們的觀點。事實上,隨著《基督教要義》有超過二十次的修訂,加爾文是加上越來越多對早期教父教訓的探討。另一方面,《基督教要義》裡的一段話也清楚表明了早期更正教信徒對教會會議權威的立場。

請聽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第四卷裡是怎樣說的。

我並不是拒絕一切的會議,或完全推翻它們的一切決議。然而他們仍堅持說,我貶低了它們的權威,讓每個人隨意接受或拒絕會議所決定的。決不如此。不過講到任何決議時,我願堅持兩件事:第一,我要詳細考查,該會議是在何時舉行的,因著何事,有何目的,由誰參加;第二,該會議中所討論的題目應當用聖經的標準來審核。會議的決議應有力量,也應被認為是暫定的,但這並不足以免除我所提到的考查。(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四,第9章第8條)

在這裡,加爾文所說的有幾點非常重要的見解:第一,他堅持要按照歷史來理解教會的會議。它們不是超越時間,從神那裡而來的直接啟示。文藝復興時期的解釋方法 - 就是關注字面的,歷史性的含義 - 應當被運用在看待教會會議上。信徒應當「詳細考查,該會議是在何時舉行的,因著何事,有何目的,由誰參加」。

第二,我們看到「唯獨聖經」的教訓帶領加爾文去堅持教會的教訓應當最終用聖經來衡量,這並不令人感到驚奇。正如他在這裡所說的,我們一定要運用「聖經的標準」。

但對於我們這裡要達到的目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加爾文宣稱過去的教訓應當被當作是「暫定的」判斷來被人接受。這就是說,教會歷史悠久,古時候的發現,應當被作為我們暫時,初步的判斷加以接受;我們應當接受它們的教導,直到謹慎的釋經證明它們是錯誤的為止。

加爾文的策略反映了當時那引導眾人的智慧(最極端的更正教信徒除外)。絕大多數的更正教信徒明白,他們應當承認早期教會和教會的信經有很大的權威。他們是帶著暫定的接受看待過往的教會神學,他們承認聖經至高無上,以此約束一切。

我們已經看了早期更正教對過往教會神學權威的立場,現在我們要來看看更正教信徒是怎樣看待和他們自己同時代的權威的。當他們努力回應神學上的問題,他們自己承認哪一種的權威,要求別人承認哪一種的權威?

當代更正教的權威

你可能還記得,中世紀的天主教教會發展出了一全套的當代神學權威體系,最終得出教皇無誤論的說法。更正教改革主要就是拒絕這種對教會神學的態度。只有聖經的權威才可以被接受為是無可置疑的。教皇,教會會議,以及其他的教會權威都會犯錯,都會有誤。

很要緊的一點就是,我們要知道早期更正教信徒是極為尊重教會裡被正式按立的教師的權威。個別的學者,教會裡的博士是值得大大尊敬的,因為他們進一步發展了宗教改革的神學。事實上,幾乎每一個宗派的更正教信徒都制定了他們自己的信條,要理問答和信經,這些被承認是教會裡第二位的權威。

早期更正教信徒對當時被正式按立的神學家是如此尊重,因為他們相信聖經教導跟從基督的人應當尊重神在教會設立的權威。

聖經裡面很多地方講到這個問題,但我們以保羅在提多書2章1節和15節給提多的教導為例子,我們看到:

但你所講的,總要合乎那純正的道理……,勸戒人,用各等權柄責備人。不可叫人輕看你。(提多書2章1節,15節)

早期的更正教信徒明白,很多像這段聖經經文教導的,要求跟從基督的人要盡一切可能順服在被正確建立的教會帶領者之下。建立基督教神學不是脫離這樣的權威架構,由個人或團體去完成任務。

這種在教會權威和聖經權威之間的平衡可以用一句歸正宗教會反覆宣講的古老口號加以概括:「歸正教會在不斷歸正」,拉丁文的簡寫就是 semper reformanda,「不斷歸正」。 這些口號表明基督教會裡歸正宗分支是要完全認識到,教會的權威雖然很重要,但它一定總是要接受聖經的仔細察驗。

我們已經看了中世紀教會和宗教改革初期,我們現在可以來思想這一課的第三個題目。當代的更正教信徒應當怎樣看待這些問題?我們應當怎樣看聖經和我們當代教會神學的權威?

IV. 當代更正教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討論我們對聖經當有的立場,然後提出一些很重要,應當怎樣看待我們今天教會神學的立場。讓我們首先留心來看關於聖經的教義。

聖經的權威

我們要討論貫穿這一課一直在講的三個問題,就是聖經的默示,聖經的含義和聖經的清晰性,以此來看當代的聖經觀。在我們這個時候,人在這些問題上有幾種不同的觀點,都宣稱自己是跟從宗教改革的傳統。我們要察看這些觀點,評價它們的價值。我們首先開始看看當代對聖經默示的立場。

默示

任何宣稱自己是當今的更正教信徒,讓人相信這一點的人,都會接受認為聖經是神所默示的。然而我們這個時代對應當怎樣表述歸正宗對聖經默示的教導存在著極大的混亂。

當代更正教信徒中至少有三種廣為人接受的聖經默示觀。在一邊的是常被人叫作羅曼蒂克式的默示觀;另外一邊是類似極端,稱作機械式的默示觀。在這兩種極端觀點的中間是一種被稱為有機式的默示觀。讓我們簡單看看這三樣。

羅曼蒂克式默示廣泛被更傾向自由派的更正教信徒所接受。按照這種觀點,聖經是在一種浪漫意義上由神默示的,很像我們說莎士比亞,倫伯朗,或者巴赫是得到「靈感」一樣。神激發聖經的作者,但是他並不監督他們的寫作。按照這種觀點,聖經只不過是人的意見,所以是有錯的,對教會沒有絕對權威。不用說,那些希望繼續按照宗教改革精神前進的人,他們一定要拒絕這種默示觀;它通過否認聖經的可信性和終極權威,拋棄了更正教對「唯獨聖經」的持守。

另外一邊是機械式默示,有時也被叫做「口述式的默示」。這種觀點多多少少都是認為聖經作者寫聖經時是相對被動的。按照這種觀點,神實際上是自己寫作聖經,而人的作者只是作為他聽命的秘書。總體而言,這種默示觀也是偏離了宗教改革「唯獨聖經」的原則,否認了人類作者所處歷史背景和原本含義的重要性。正如改教家們特別指出的那樣,當聖經原本含義的規範遭到否認,聖經實際的權威就被破壞了,聖經的含義就不能被人認識和遵守了。我們被迫要把我們自己的意見讀進聖經裡面。結果就是聖經本身不再是我們在神學方面至高的權威。

當代歸正宗神學必須要避免落入羅曼蒂克式默示和機械式默示的極端裡,重新確立聖經默示完全的有機本質:就是神感動聖經作者寫作,監督他們寫作,所以他們所寫的是無誤和帶著權威的;但是他沒有攔阻他們自己的思想,動機,情感和神學。在默示上人和神的層面並非互相衝突。相反,全部聖經都表明了神跨越時間的真理,但卻是用高度與人有關,受文化影響的文字表現出來的。所有聖經教訓都是所有時代的標準,但是它的教訓是和具體情景的範疇聯繫在一起。歸正宗的有機聖經默示觀強調,整本聖經來源於人和神,既具有歷史性,又具有超越性的特徵。這樣,歸正宗關於聖經無誤的教訓就能得以堅持。

毫無疑問,在更正教對聖經默示的三種主要立場當中,那些希望在我們這個時代進一步歸正的人要認識到,有機聖經默示觀最完全地與那些引發、導致更正教改革的各樣原則相互吻合。

遵循宗教改革傳統的當代神學家除了要強調聖經默示有機的本質,還必須要正確看待聖經含義的本質。

含義

再一次,在這方面人有彼此相差甚遠,卻認為自己是代表歸正宗思想的立場,但並不是所有這些立場都是對宗教改革理想的進一步促進。在這些彼此相差甚遠立場的一邊是一種可以被稱為「當代多元性」(contemporary polyvalence)的觀點,另一邊是一種被稱為「單一一元觀」(simplistic univalence)的觀點,在中間的是一種可以被稱為「綜合一元觀」(multi-faceted univalence)的立場。讓我們先看「當代多元性」的觀點。

在最近幾十年,歸正宗神學家講論到聖經經文的多元性,相信聖經經文有許多不同的含義。古典多元性是因為聖經是由神而來,而確信聖經有多重的含義;但當代多元性的觀點通常是建立在人類語言含糊不清這個立場上的。

實際上,當代多元性教導聖經經文是空蕩蕩的器皿,是任由解釋的人把含義加在裡面。當然,正如器皿有特定的形狀,聖經經文的語法是確立了一些基本含義方面的範疇。然而,在這些範疇裡面,具體的含義是由解釋聖經的人表明出來的。

以此為基礎,有人認為我們需要擯棄宗教改革對聖經字面含義不變標準的強調,認為我們應當把我們自己的解釋加在聖經經文當中,極少或者根本不需要關心到底什麼是原本的經文和字面的含義。但我們一定要拒絕這種多元觀,因為它廢除了聖經的權威,給解釋的人有權利把他們自己的立場強加在聖經裡。

另外一邊的立場就是我們稱之為「單一一元觀」的觀點。這種觀點正確堅持了聖經每一段的經文都只有一個主要含義的立場,但是它錯在不承認一個含義可能會是綜合複雜的。以約翰福音3章16節為例: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章16節)

一個持單一一元觀的基督徒可能會這樣說:「這節經文很簡單;約翰福音3章16節告訴我們,我們一定要相信基督。」

這個歸納就其本身而言是對的,但是這節經文講的比這多得多。它也明明白白講了神的愛,基督道成肉身,基督的死和復活;講了世人,永遠的審判,以及永生。因為聖經的教訓是多重交互關聯的網絡,這段經文也暗示了聖經在其他地方會更直接講到和涉及到的各樣各樣的主題。在這個意義上,約翰福音3章16節只有一個含義,但這個含義超越我們可以對它所作的任何總結。

當我們看不到聖經的含義是如此複雜,總是超越我們所能解釋的,我們就會很危險地過分認為,我們對聖經的解釋就是聖經本身。我們的解釋取代了聖經本身的權威,否認了「唯獨聖經」。 「唯獨聖經」相信聖經總是在我們的解釋之上的。

在這一系列的立場當中居中的是「綜合一元觀」(complex univalence),這是和早期宗教改革的立場一致的。《韋斯敏斯德信條》在一章第9條描述了什麼是綜合一元觀,它說,

對聖經哪一部份的真正和圓滿意義發生疑問時(該意義不能有多種,只有一個),就當用他處較為更明瞭的經文,藉以查究和明瞭其真義。

按照這種觀點,每一節經文都有一個含義,但是這個含義是綜合,多方面的,是由全本聖經建立的多重交互關聯的網絡啟示出來的。

我們今天需要確立綜合一元性這種歸正宗的觀念,因為它確立了聖經給出權威的含義,而不是要由我們來提供這種含義。但它也不容許我們把聖經的地位降低到我們對教義的總結這個水平。每一節聖經經文都是一個權威,超越我們最盡力的神學探求和對其解釋。這種多面一元觀的立場提供了一種處理聖經含義的方法,使我們可以在我們今天繼續推動歸正宗神學的發展。

我們現在可以來講一講當代歸正宗對聖經清晰度的立場。

清晰性

我們還是用一個範圍內的三個點來說明,這會對我們有所幫助。在一頭,我們看到當代認為聖經是「徹底隱晦」的傾向;另外一頭我們看到當代認為聖經是「徹底清晰」的傾向;但在中間的是宗教改革認為聖經是「程度上清晰」的教訓。

我們不難看到今天有的更正教信徒認為聖經幾乎是完全隱晦,向我們是隱藏起來的。他們常常按照解構主義和後現代解經學的精神,認為聖經是隱晦的,因為他們就像評價所有其他文學作品一樣,相信聖經是自相矛盾,是自我挫敗的。按照他們的觀點,聖經解釋的歷史已經表明了如此多的釋經難題,要準確判斷今天應當怎樣去明白聖經,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沒錯,儘管我們有足夠的人為溝通,聖經啟示的邊緣和邊界部分總是會有些難以明白的地方,但我們不能說聖經在每一樣事情上都不清楚。聖經裡有很多地方是相當清楚的。這種觀點並不反映宗教改革對聖經清晰性的立場。如果我們今天要繼續推動宗教改革的精神,我們就一定要拒絕像這樣的誇大聖經隱晦性的觀念。

在另外一頭,一些更正教信徒相信幾乎所有的聖經都是如此清楚,人們可以很快,很輕鬆地理解。鼓吹這種觀點的人更經常能堅持這種簡單的聖經清晰觀,而不被人駁倒,因為對一切不是出於他們這群非常狹小基督徒團體的聖經解釋,他們都立刻加以拒絕。

對於今天很多持歸正宗傳統的神學家來說,誇大聖經的清晰性就成了一個根大的試探。我們很心急,不讓聖經落在現代懷疑主義和玩世不恭的泥潭裡,但是這樣把聖經清晰性過分簡單化,並不代表宗教改革對聖經清晰性的立場。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早期的改教家們承認聖經某些部分如果不是無法理解,起碼也是很難明白的。

在這一系列對聖經清晰性立場中的中肯看法,就是一種承認聖經是在程度上清晰的立場。這是 《韋斯敏斯德信條》第1章第7條的立場,我們看它是這樣說的:

經中所有的事本不都一樣清楚,對各人也不都同樣明瞭;但為得救所必須知道,必須相信,必須遵守的那些事,在聖經的各處都有清楚的提示與論列,不但是學者,就是沒有學問的人,只要正當使用普通方法,都能得到足夠的理解。

請注意,《韋斯敏斯德信條》分得很清楚,和得救必然相關的事情,在聖經各處都是很清楚的,但是它也承認,不是聖經裡所有別的地方都是同樣清楚。換言之,聖經既不是完全不清楚,也不是完全清楚。

你會還記得,在上一課我們用一種確定度錐體的模式來區分我們對不同的基督教教義所持的信心。在我們這個確定度錐體的底部,是我們鬆散堅持的信念,因為我們對它們的信心程度是低的。在頂部,我們看到的是我們牢固堅守的核心信念;放棄它們就是放棄基督教信仰。在這兩端的中間,是我們用不同程度的信心來相信的其他所有事情。

在很多方面,我們用類似的方法來思考聖經清晰性的問題。第一,聖經教導的很多方面,包括得救必須要知道的事情,是幾乎或者根本不需要用做學問的功夫去認識明白。正如《韋斯敏斯德信條》所說的,「學者和沒有學問的人」都能明白這些事情。其他聖經的信息也屬於這一類。事實上,聖經很大一部分都是相當容易明白的。

例如,要認識到神創造了世界,或者確實有名字叫亞伯拉罕,摩西和大衛的人,或者以色列人去到埃及,後來又出來,這些都不是難的。新約聖經很清楚地教導,耶穌是在拿撒勒長大的,有跟隨他的使徒們。這些和其他數不清的聖經部分是如此清晰,為了明白這些事情,沒有人需要化上研究和做學問的努力。

第二,聖經某些方面是只有那些研究古代歷史,經文批判,聖經原文,釋經方法和神學的嚴肅學者才能明白的。這些包括比如像保羅的末世觀,創世紀的歷史性目的等這樣的事情。聖經的這些和其他方面要求人付出更多研究的功夫。但只要化上足夠多的學術努力,很多一開始看來是模糊不清的事情都會變得更加清楚。

最後,聖經的某些部分,不管我們花了多少學習的努力,看起來仍然都是不清楚的。當我們嘗試去把聖經對應的部分,比如撒母耳記,列王記和歷代志,或者新約的福音書合併一起參考,關於聖經難以明白更明顯的例子就出來的。儘管在這些領域我們已經取得很大進展,但仍有很多問題看來是不能解決的。

所以,當我們來查考聖經,我們總要記住,聖經的一些方面是要比其他方面更清楚。只有面對這個事實,我們才能負責任地處理聖經權威這個問題。儘管毫無疑問所有聖經都是權威性的,但在實際應用方面,我們可以按照聖經不同部分顯示出的相對清晰程度,來把握聖經對我們權威性的指引。所以我們看到了,為了在我們今天表明歸正宗的傳統,我們一定要在聖經清晰性這個方面避免當代的極端,確立聖經的清晰是程度上的清晰。

基於上述對聖經權威的認識,現在我們就留意去看教會權威在當代歸正宗神學中所起的角色。

教會的權威

我們要再次把注意力集中在兩個方向上:首先,我們看看當代的歸正宗神學家應當怎樣看待過去的教會權威;然後,我們要討論當代的歸正宗神學家應當怎樣看待當今的教會權威。讓我們首先看過去的事情。

過去的權威

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早期更正教信徒認識到聖靈在過往教導了教會許多真理;他們應當恰當地尊敬和服從教父的教導,信經和教會長久的傳統,接受這些作暫時初步的判斷。然而,早期的更正教信徒堅定確立聖經高於教會過往的教訓,以此作為平衡。他們依靠過去的,但也努力用聖經的標準衡量教會所有的教訓。

不幸的是,今天的歸正宗神學家常常發現,要牢牢持守這個早期更正教立場的兩個方面,是不容易的事。我們注意到有三種的觀點:一端是傳統主義,另一端是「聖經主義」,而在這些極端的中間是歸正宗「不斷歸正」的作法。

在一方面,當代的歸正宗神學家常常落入「傳統主義」的圈套。 我指的傳統主義,是那些偏向和中世紀羅馬天主教會非常相似的作法。歸正宗傳統主義確立聖經的權威,當然是拒絕天主教的傳統,然而很多時候歸正宗傳統主義者是如此看重歸正宗信仰的表達,以致在實際方面,他們沒有對過去作充分的審查。

如果你對今天的歸正宗神學家有很多認識,你就很有可能已經發現了這種傾向。歸正宗神學家經常接受歷史性的教義立場和過往的作法,以致到了一種地步,就是在實際方面,這些傳統被當作進行當代思索和實踐不容置疑的基礎。太過經常的是,這些本意是好的歸正宗神學家在回答神學問題時傾向簡單地問,「歸正宗的信條是怎麼說的?」而不是問,「聖經怎麼說?」

另一方面,當代歸正宗神學家在處理過去的教會權威時也會走向另外一個極端。他們陷入了那被稱為「聖經主義」的極端裡,這種極端是啟蒙現代主義的基督教版本。這些神學家的做法讓人覺得每一個人都一定要到聖經這裡來,不依靠過去更正教傳統的幫助來決定一切的神學問題。

一次又一次,那些看自己屬於教會更正一派的神學家是這樣回應歸正宗傳統主義的,他們這樣說:「教會從前怎樣說,這並不要緊。我只關心聖經怎麼說。」這種宣言遠遠超出了順服聖經,以聖經作為我們最終權威的做法。它忽視了神的靈賜給教會的智慧,只容許當前做工的個人或單個團體作神學上的判斷。

為了在今天繼續推動宗教改革的精神,我們一定要再次確立「不斷歸正」。我們一定要努力確立聖經的至高無上,也不忽視宗教改革傳統的重要性。

一方面,我們要在今天「不斷歸正」,這就要求我們不僅把早期教父和教會會議的決定作為暫時,初步的判斷加以接受,而且對待我們自己的歸正宗信條和傳統也是要如此。我們有《韋斯敏斯德信條》,《韋斯敏斯德大小要理問答》,《海德堡要理問答》,《比利時信條》,《多特信條》。除了這些文件,我們還有一些過去教會領袖和神學家所寫的非正式的文章。另一方面,這些過去的權威總要服在聖經不容置疑的教訓之下。要在今天繼續推動宗教改革的精神,我們需要學習怎樣在聖經權威之下,去如此判斷過去的教會權威。

看完歸正宗神學家今天應當怎樣看待過去,我們現在要來看一個同樣重要的問題:歸正宗神學家應當怎樣看待當代的教會權威?我們應當怎樣看待今天正在發展的神學權威?

當代更正教的權威

我們已經看到,早期的更正教信徒認同,教會中被正式按立的領袖發展起來的神學是有價值的,但是他們也小心不去高舉教會中活著的權威,以免這些超過聖經的教訓。不幸的是,當代歸正宗神學家再一次發覺,要跟隨早期更正教信徒的立場,並不十分容易。他們大多數人在看待和理解當代歸正宗神學時,也往往會傾向於走各樣的極端。

在一方面,歸正宗神學家傾向懷疑今天的教義陳述。另一方面,很多人傾向對當代教義陳述採取一種實用主義的態度。但是真正的歸正宗神學所採納的方法就是努力做到「在當代教義陳述上忠心」。

這種觀點不是對當代歸正宗神學報極其懷疑,或者實用之上的態度,而是抱著一種心願,在我們今天的神學領域作出「忠於聖經的陳述」。讓我們解釋什麼是忠於聖經的陳述。為了明白我們指的是什麼,我們應當省察我們自己是怎樣看待神學論述上的對與錯。

在對待當代歸正宗神學家權威的問題上,人存在著嚴重懷疑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極端立場,部分原因在於人簡單地用二元論的詞句來評價教義性的論述。就像傳統的抽像邏輯對錯表,人把神學教義看作是簡單的對或錯。但在實際中,取消這種抽像的模式,這會對我們有所幫助。用連續程度去思想教義論述的真實性,用對與錯之間的這個連續範圍作為參照,把它們看作是在一個範圍內,有各樣的可能,這對我們就更有幫助。所有的神學論述多少都有對與錯,這取決於它們是多麼接近地反映出聖經無誤的教訓。

在這個連續範圍的一邊,我們發現一些描述聖經教訓的神學立場是好的,足以讓我們有無愧的良心,把它們看為是「對的」。當然它們不是完美的,但除非有某些修正出現,表明它們是不足夠的,否則它們就足以被看作是對的。在這個連續範圍的另一邊,其他的神學立場是如此偏離聖經教導,以致我們能夠給它們貼上錯誤的標籤,除非有某些修正出現,表明它們是可接受的。

以「神有主權掌管萬有」這個論述為例。這個論述足以接近聖經的教導,以致我們可以就它所說的,說它是對的,覺得這樣沒有問題。聖經確實教導神有主權掌管萬有。然而,因為這句話可以有所改善,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它是不完美的。例如,如果我們要把合乎聖經的信心和自然神論或者宿命論區分開來,除非我們把一些條件加在這句話上,把神應對歷史事件的護理這實情包括其中,否則這句話就會誤導人了。

類似,「耶穌就是神」這個論述,是和聖經非常接近,可以在大多數情形裡被接納為是對的。就它所言,這個論述是代表了聖經的教導,對此我們感到滿足。但在某些上下文的情形裡,我們認識到這樣的論述可能會掩蓋了這麼一個事實,就是聖經也教導基督完全的人性。在這樣的情形裡,我們一定要給這個論述加上條件,把基督的人性包括在內,然後我們才能負責任地把它接受成為是真實的論述。

所以,最後我們可以對當代神學發展有這樣的說法。一些神學論述是相當接近聖經,可以被算為是對的。其他的是非常遠離聖經,可以被算為是錯的。但就一切神學論述的制訂而言,有一件事情是沒有錯的,就是一切教會神學的論述,都可以得到改進。這不過只是早期歸正宗的格言「不斷歸正」而已,或者就像我所說的,「一個聲稱為最終的神學論述,不過只是缺乏想像而已。」.

當我們說,當代歸正宗神學的目標就是作出忠於聖經的神學論述,我們指的就是這個意思。一方面我們不懷疑當代的教會神學,我們不是拒絕所有意義上的權威,不是認為不需要順服教會今天所說的。另一方面,我們不應該完全教條化;我們不堅持說當代神學論述是完全的。我們而是謙卑,負責任地使用神賜給我們的一切資源:解經,基督徒之間的互動,以及基督徒的人生,以此發展形成出忠於聖經的教義論述。

我們努力讓我們的教導盡可能與聖經的教導相一致。我們的教義和聖經越接近,它們就有更大的權威;它們離聖經越遠,它們的權威就越小。但在一切情形裡,教會神學一定要順服在聖經之下。我們的目標就是作出忠於聖經的神學論述。

V. 總結

在這一課裡,我們探討了聖經權威和教會權威之間的關係。我們檢視了中世紀時期發展起來的幾種觀點。我們也瞭解到早期宗教改革是怎樣更正了這些觀點。最後,我們探討了在聖經和教會的權威方面,如何把宗教改革的立場應用在我們自己這個時代的需要上。

建立一種基督教的神學,這需要我們認真評估聖經和教會的權威,我們思想裡牢記了這一課的原則,就能避免很多過去困擾教會神學的問題,也能避免很多很多在今天仍然困擾我們的問題。我們就能建立起那能夠服事教會,能將榮耀歸於上帝的神學。